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作品包括小说集学《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最新文章
- 袁一丹:伤逝:起死的衍义——鲁迅的“自悼”与亲者的“纪念”2022-04-27
- 邓国伟:《起死》:荒诞的游戏及所讽喻2022-04-27
- 孙歌:直视竹内好2022-04-26
- 许子东:作家的一天——1936年8月5日的鲁迅日记2022-01-11
- 秦刚:《上海文艺之一瞥》版本与译本考识2022-01-02
- 金克木:读《鲁迅全集》初记2021-12-18
- 江力:试论鲁迅散文“父亲”、“母亲”的文化想像 ——以《朝花夕拾》2021-12-14
- 温儒敏:为何读鲁迅,怎么读鲁迅2021-11-29
- 许子东:批判鲁迅——为文学而革命,还是为革命而文学?2021-11-23
- 许子东:鲁迅《伤逝》——“五四”爱情小说模式2021-11-18
- 许子东:鲁迅《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五四”新文学,到底2021-11-18
- 宫立:钱谷融说鲁迅2021-10-26
- 许江:论废名的鲁迅研究2021-10-06
- 林毓生:《林毓生论鲁迅》序2021-10-06
- 谷兴云:鲁镇苦人论 —— 从孔乙己到祥林嫂2021-09-25
- 张承志:鲁迅路口2021-09-25
- 阎晶明: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2021-08-30
- 赵皙:经典文本跨媒介叙事的“女性向”2021-07-05
- 许纪霖:绅士、名士、斗士与流氓——知识人的内战与“文化惯习”的冲突2021-04-18
- 王彬彬:鲁迅:辫子记忆与民国意识的纠缠2021-04-18
- 温儒敏再谈鲁迅:“鲁迅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真切体验”2021-04-02
- 温儒敏:“五四”辩证:传统的颠覆与赓续2021-03-29
- 温儒敏:如何理解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2021-03-26
- 伍国: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瑕疵举隅2021-01-15
- 张武军:“中国高尔基”与“政治家”鲁迅2020-12-06
- 许纪霖:王元化的思想底色以及理性观的转变2020-12-02
- 温儒敏:怎样读鲁迅的作品?2020-10-26
- 谷兴云:孔乙己典型论2020-09-12
- 小鹰:文艺与政治2020-09-10
- 谷兴云:鲁迅"医学笔记"是"失而复得"吗——对仙台讲义问题的考辨2020-09-05
- 刘春勇: 东洋的哀情——由木山英雄、代田智明的鲁迅研究引发的思考2020-08-04
- 王海晗:日本鲁迅研究百年学术脉络2020-07-08
- 小鹰:对谈钱理群先生的“鲁迅观”2020-05-14
- 夏可君:命名的修辞学分析:阿Q及其可能的镜像2020-04-23
- 许纪霖:人生当如大象2020-04-04
- 小鹰:再谈解读《影的告别》及其它2020-04-02
- 钱理群:无地彷徨2020-03-14
- 小鹰:如何解读《影的告别》? ──与钱理群教授再商榷2020-03-10
- 潘知常:为美学补信仰之维、爱之维:从王国维"接着讲"2020-02-15
- 李伯勇:延续基于鲁迅的希望2020-01-11
- 谷兴云:鲁迅与“活着”的丁玲 2020-01-05
- 廖久明:论郭沫若《一封信的问题》的写作与评价2019-12-16
- 李泽厚:关于中国现代诸作家2019-11-03
- 钱理群:在世界文明大检讨视野下重新认识鲁迅的超越性价值 2019-10-20
- 王彬彬:竟然有这样的学术著作——朱崇科《广州鲁迅》杂议2019-10-18
- 王彬彬:《野草》的创作缘起2019-10-18
- 王彬彬:鲁迅与1933年北平文物迁移2019-10-18
- 韩琛:鲁迅1927:革命与复辟2019-10-06
- 陈福康:一个隐晦了近九十年的鲁迅笔名2019-10-06
- 黄海飞:195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注考释2019-10-06
- 小鹰:沉默的鲁迅,还是呐喊的鲁迅?──与钱理群教授商榷2019-10-05
- 王彬彬:论光复会与同盟会之争对鲁迅的影响2019-10-04
- 王彬彬:鲁迅与1930年的国民党浙江省党部2019-10-04
- 钱理群:纪念鲁迅2019-09-27
- 王攸欣 聂笃友:鲁迅如何选择、运用叙事手段表达其题旨?2019-08-25
- 张枣:鲁迅:《野草》以及语言和生命困境的言说(上)2019-08-25
- 寇志明:“温故知新”:透过《自言自语》及“过去”的视角重读鲁迅的《2019-08-25
- 程振兴:“孺子牛的变质”:从“自嘲”到“自画像”2019-08-24
- 彭劲秀:陈独秀与鲁迅2019-08-08
- 许子东: “奴隶”、“奴才”与“奴隶性”——重读《阿Q正传》2019-07-24
- 韩琛:王道与霸道:鲁迅写“天下”2019-07-20
- 陈平原:长安的失落与重建——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2019-07-14
- 莫言:读鲁迅杂感2019-06-17
- 林猛:钱理群:担起生命的债务2019-05-01
- 熊鹰:中日历史中的共通主体: 中野重治“非他者”的鲁迅论2019-04-12
- 小鹰:从钱理群的“XXX鲁迅”谈起2019-02-27
- 邵荃麟:关于《阿Q正传》2019-02-20
- 邵荃麟:阿Q的死2019-02-12
- 谷兴云:孔乙己的逻辑2019-02-11
- 张如意:太宰治《惜别》中的鲁迅人物形象批评2019-02-07
- 邵荃麟:也谈阿Q2019-02-05
- 伍国:陈仪与鲁迅的交往初探2019-02-04
- 邵荃麟 葛琴:鲁迅杂文《灯下漫笔》的导读2019-01-30
- 邵荃麟 葛琴:鲁迅小说《药》的导读2019-01-23
- 邵荃麟 葛琴:鲁迅散文《秋夜》的导读2019-01-16
- 张梦阳:论邵荃麟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与特点2019-01-12
- 邵荃麟:鲁迅的《野草》2019-01-12
- 孙郁:鲁迅:在金石、考古之趣的背后2018-12-09
- 邓捷:文学的“意境”与“越境”2018-12-09
- 叶康宁:鲁迅、郑振铎与有正本《芥子园画谱》2018-11-30
- 谢淼:鲁迅在德语世界的经典化历程2018-11-30
- 王学谦 金鑫:如何激活鲁迅的精神遗产2018-11-28
- 郑春:再论鲁迅的忧患、求索和文学努力2018-11-26
- 钱理群:我为何、如何研究鲁迅2018-11-25
- 孙伏园:鲁迅先生的小说2018-11-06
- 孙郁:天才隐秘的苦闷与叛逆:鲁迅为什么热爱写“杂感”?2018-10-20
- 谷兴云:一百年后重读《孔乙己》2018-10-05
- 安希孟:独一真神vs多鬼杂神2018-09-11
- 陈建忠:“区域研究”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冷战时期夏济安与夏志清的鲁迅2018-08-11
- 汪晖:竦听荒鸡偏阒寂2018-08-09
- 吴真: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2018-08-08
- 钱理群 洪子诚:文学阅读的社会空间与当代精神发展的可能性2018-08-04
- 卞毓方:凝望那道横眉2018-07-31
- 黄海飞:新时期鲁迅研究范式转型的开启2018-07-30
- 李宗刚:民国教育体制下的鲁迅兼课及新文学传承2018-07-30
- 贾振勇:日月不出,爝火何熄——《狂人日记》百年祭2018-07-22
- 孙晓忠:当代文学中的 “二流子” 改造2018-07-15
- 陈子善:《呐喊》版本新考2018-07-06
- 周海婴:我的父亲鲁迅2018-06-10
- 周树山:由鲁迅而及章太炎和严复2018-06-02
- 胡兰成: 周作人与鲁迅2018-05-30
- 张洁宇:走出学院:一种反省与自觉2018-05-23
- 羽戈:二十一世纪会是胡适的世纪吗?2018-04-14
- 谷兴云:鲁迅用词“讲义”研究2018-03-20
- 王彬彬:在鲁迅止步的地方2018-03-01
- 王彬彬:“非学院派”的鲁迅研究2018-03-01
- 袁鹰:“假如鲁迅还活着”—— 一首纪念鲁迅诗引起的麻烦2018-01-03
- 钱理群: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2017-10-23
- 陈平原: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2017-09-09
- 邢程:鲁迅与他的“故事”世界2017-08-18
- 温庆新:如何客观评价《中国小说史略》?2017-08-09
- 郜元宝:再读鲁迅——《故事新编·铸剑》2017-05-08
- 刘俊: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狂人日记》新论2017-05-06
- 王彬彬:鲁迅对鹤见祐辅《思想·山水·人物》的翻译2017-05-06
- 许纪霖:做文人,还是做文妓2017-04-22
- 李伯勇:漫长的鲁迅时代2017-04-17
- 黄裳:鲁迅·刘半农·梅兰芳2017-04-12
- 李国华: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与鲁迅杂文形式2017-04-09
- 陈平原: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2017-04-01
- 李春阳:一个超乎左右的鲁迅2017-03-26
- 李伯勇:何谓“真实的鲁迅”2016-11-22
- 钱理群:在鲁迅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向前思考2016-11-02
- 钱理群:在世界文明大检讨视野下重新认识鲁迅的超越性价值2016-10-19
- 吴中杰:回归真实的鲁迅2016-09-30
- 许纪霖:为什么鲁迅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2016-09-25
- 尾崎文昭:竹内好的《鲁迅》和《鲁迅入门》2016-09-20
- 汪晖:回忆我的老师唐弢2016-06-13
- 陈希我:中国文学“出埃及”之路2016-05-28
- 丁言昭:丁玲与鲁迅的文坛交往2016-05-20
- 方汉奇:鲁迅的报刊活动和他的办报思想2016-05-07
- 钱理群:鲁迅与毛泽东 2016-04-27
- 李明晖:丸山昇鲁迅研究视野中的鲁迅“进化论” 2016-04-27
- 王彬彬:“非学院派”的鲁迅研究2016-04-15
- 陈子善:遗泽永留 友情长存2016-03-31
- 邓晓芒:孤独的鲁迅2016-03-14
- 吴世昌:纪念鲁迅不能篡改他的作品2016-01-29
- 曹长青:伊斯兰教和鲁迅胡适2015-12-31
- 郜元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2015-12-08
- 朱德发:鲁迅与茅盾:科学理性精神之于创作主体求真艺术思维2015-12-06
- 阎愈新:再谈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2015-12-06
- 吴国群:茅盾与鲁迅传统文化渊源与文化性格之异同2015-11-30
- 余荣虎: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2015-11-30
- 周楠本:关于“鲁迅茅盾致红军的贺信”2015-11-25
- 李继凯:论鲁迅与茅盾的当代性2015-11-25
- 阎愈新:六十年前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之发现2015-11-25
- 倪墨炎:关于鲁迅茅盾贺红军的信2015-11-25
- 田建民 李美琼:《野草》研究史略2015-11-12
- 藤井省三:莫言与鲁迅之间的归乡故事系谱2015-11-10
- 陈子善:王景山先生的《鲁迅书信考释》2015-11-07
- 姑丽娜尔.吾甫力:鲁迅与20世纪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2015-11-06
- 高旭东:鲁迅小说不如张爱玲小说吗?2015-11-06
- 梁云:论鲁迅与张爱玲的文化关系2015-11-06
- 吴投文:建国后沈从文对鲁迅的评价及其心态2015-10-26
- 黄忠来:潜意识:“创伤的执著”的不同内涵2015-10-22
- 黄忠来:旗手与“恶少”的冲突2015-10-22
- 朱亚夫:施蛰存与鲁迅的两次论争2015-10-19
- 刘凌:施蛰存与鲁迅的交往新说2015-10-19
- 徐山皕:鲁迅的另一面2015-09-25
- 钱理群:鲁迅的当代意义2015-07-05
- 王彬彬:鲁迅与中国托派的恩怨2015-06-19
- 王彬彬:鲁迅的脑袋和自由主义的帽子2015-06-18
- 王彬彬:在鲁迅止步的地方2015-06-18
- 王彬彬:多少话,欲说还休2015-06-17
- 徐梵澄:星花旧影 2015-06-02
- 高远东:论鲁迅与墨子的思想联系2015-04-20
- 王学泰:我常读的几部书2015-04-10
- 周作人:关于鲁迅2015-04-04
- 杨义:鲁迅与左联三章2015-04-02
- 刘全福: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追述2015-03-29
- 胡晓明:真诗的现代性:七十年前朱光潜与鲁迅关于"曲终人不见"的争论2015-03-23
- 林语堂:鲁迅之死2015-01-19
- 陈方竞:日本文化取向:鲁迅、周作人新文化倡导“差异”的形成与表现2014-12-26
- 赵丽霞:胡适送给鲁迅的书2014-12-25
- 钱理群:启蒙主义者的困惑与反省——我与青年的世纪故事 2014-12-22
- 林贤治:三十年写作 2014-12-20
- 王德威: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2014-12-20
- 章培恒:《书城》访谈2014-11-19
- 刘再复:我和李泽厚在落基山下聊什么2014-11-15
- 翟业军:恶魔的哀怒2014-11-05
- 翟业军:《祝福》向谁祝福?2014-11-05
- 翟业军:从《小二黑结婚》看阿Q革命2014-11-05
- 翟业军:行者的姿态2014-11-05
- 翟业军:“救救儿子”还是“救救孩子”?2014-11-05
- 闫恩虎:鲁迅精神与现时杂文创作2014-10-17
- 刘再复 李泽厚: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沉浮2014-10-14
- 孔庆东:解读鲁迅:勇猛坚韧的革命战士2014-10-13
- 钱理群:陈映真和“鲁迅左翼”传统2014-09-21
- 潘知常: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2014-09-16
- 徐晋如:鲁奖丑闻是件大好事2014-09-07
- 胡定核:流沙上的高楼大厦2014-08-14
- 钱理群:那个讲鲁迅的人2014-06-15
- 林毓生:鲁迅思想的特征——兼论其与中国宇宙论的关系2014-06-02
- 陈子善:朱自清笔下的鲁迅 2014-05-01
- 铁风:鲁迅 Vs. 胡适2014-02-14
- 马春花 韩琛:沉默的他者:“二周失和”叙事中的羽太信子2014-02-11
- 青袖:富贵必定有罪?——鲁迅论战中的文革思维之二2014-01-23
- 青袖:鲁迅论战中的文革思维2014-01-08
- 谷兴云:《鲁迅大辞典》的“低级错误”2013-11-30
- 刘宇隆:陌生的鲁迅——纪念鲁迅132周年冥诞2013-10-17
- 陈行之:揭开大V鲁迅的公知画皮 2013-09-30
- 张君玫:德希达、鲁迅、班雅明:从翻译的分子化运动看中国语文现代性的2013-09-23
- 王鹏程:鲁迅小说的古典读法:傅庚生论《呐喊》与《彷徨》2013-09-11
- 陆建德:“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与许广平的“三一八”记忆2013-08-02
- 谷兴云:“惜别”照片挂于何处2013-06-09
- 赵林松:胡适、鲁迅与中国文人2013-05-09
- 沧木生:威权系统中的异端符号——鲁迅《铸剑》的另一个解读角度2013-05-09
- 温儒敏:警惕科学僭越的“时代病”2013-04-25
- 叶永烈:陈云回忆自己与鲁迅会面的详细情况2013-04-23
- 孙歌:鲁迅的绝望与历史2013-04-15
- 汪晖:鲁迅文学的诞生2013-04-07
- 贺秋石:反体制、去革命及“绑架说”……2013-03-04
- 杜建:个人·反抗·虚无——对鲁迅《小说二集·导言》的解读2013-02-27
- 钱理群:活在当下中国的鲁迅2012-12-04
- 青袖:再论毛泽东与鲁迅——答耳关音先生2012-11-22
- 鲁迅:颓败线的颤动2012-11-20
- 鲁迅:影的告别2012-11-20
- 钱理群 孙郁:鲁迅,未完成2012-11-08
- 青袖:改良与革命的双重悖论:徐志摩与鲁迅政治理念比较述评2012-11-07
- 何音:荷戟独适之2012-10-17
- 戴燕:鲁迅的药与酒及魏晋风度2012-10-14
- 薛毅:救心与救国 ?——鲁迅与现代中国问题2012-09-21
- 钱理群:鲁迅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2012-09-15
- 方无隅:人性的启蒙2012-07-23
- 张旭东:鲁迅回忆性写作的结构、叙事与文化政治2012-06-28
- 沧木生:当代视野下的鲁迅2012-06-25
- 林毓生: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2012-05-05
- 张建智:想起鲁迅1932年的事2012-05-04
- 戴建业:读现当代散文杂感(二)2012-03-15
- 林分份:周氏兄弟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新文学的塑造2012-03-13
- 李锐:虚无之海,精神之塔2012-03-01
- 解玺璋:鲁迅之于当代是“立人”精神2012-02-13
- 谷兴云:鲁迅与节育2012-02-03
- 王风:周氏兄弟早期著译与汉语现代书写语言2012-01-14
- 谷兴云:从广州至上海——鲁迅如何过年2012-01-08
- 黄慕春:我要你们注意人——再读鲁迅2011-12-18
- 舒芜:学鲁迅,读红楼2011-12-17
- 山田敬三: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 2011-12-17
- 曹文轩:也读鲁迅2011-12-02
- 周泽雄:鲁迅崇拜者的两句蠢话2011-11-29
- 余华:鲁迅2011-11-27
- 雷一宁: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2011-10-29
- 丁礼庭:从鲁梁之争析文学之人本论2011-10-27
- 谷兴云:关于张学良与《鲁迅全集》2011-10-22
- 傅国涌:鲁迅与顾颉刚到底有什么过节?2011-10-14
- 杨照:鲁迅的游移与寂寞2011-10-11
- 孙郁:鲁迅对汉语的贡献2011-10-04
- 谷兴云:萧军与鲁迅研究2011-09-29
- 陈平原: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2011-09-27
- 何路社:议制度与文化:从鲁迅到王沪宁2011-09-26
- 刘再复:论鲁迅状态2011-09-26
- 止庵:鲁迅译文刍议2011-09-20
- 吕六一:为哲学的人生与为人生的哲学2011-09-04
- 陆建德:走出狂人的铁屋2011-08-25
- 杨晓刚:鲁迅先生对道家思想的评价2011-07-05
- 倪墨炎:我为什么写《真假鲁迅辨》2011-06-11
- 蔡双全:试析瞿秋白与鲁迅文艺观的差异 2011-06-02
- 黄乔生:鲁迅、周作人与韩愈 2011-05-30
- 陈平原: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2011-05-23
- 蔡双全:试析瞿秋白与鲁迅文艺观的差异2011-05-21
- 吕正惠:鲁迅的成就2011-05-06
- 朱永嘉:海婴走了,我想念他2011-05-06
- 谷兴云:一桩学界疑案的终结2011-05-04
- 李泽厚 刘再复: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2011-04-18
- 鲁迅:《呐喊》自序2011-02-25
- 马佳:鲁迅的23个元旦2011-01-08
- 汪晖:死火重温2010-12-30
- 陈丹青:鲁迅与艺术2010-12-13
- 孙郁:鲁迅与绘画2010-12-09
- 孙郁:古道西风2010-12-09
- 孙郁:狂士们2010-11-22
- 孙郁:张中行--在周氏兄弟之间2010-11-22
- 傅国涌:我们什么时候忘记鲁迅?2010-11-19
- 程广云:鲁迅走后怎样?2010-11-14
- 汪晖: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2010-10-30
- 孙郁:夜枭声2010-10-11
- 王风: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与周氏兄弟路线2010-10-09
- 林贤治:鲁迅:四城记2010-10-06
- 陈漱渝:鲁迅与章士钊的一场诉讼2010-10-04
- 钱理群:陈映真和“鲁迅左翼”传统2010-09-29
- 姚新勇:鲁迅:专制主义的精神盟友?2010-09-23
- 傅国涌:重建批评之道2010-09-06
- 王学谦:鲁迅的变异:从政治偶像、文化权威到文学经典2010-08-12
- 王学谦:道家文化:鲁迅生命意识的传统资源2010-08-12
- 王学谦:生命性共鸣——鲁迅与尼采哲学思想论纲2010-08-12
- 张宁:转而未变——论鲁迅“向左转”的内在奥秘2010-07-27
- 彭小燕:遭遇虚无与沉潜虚无2010-07-11
- 朱学勤: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 2010-07-03
- 王得后:鲁迅“中间物”思想三题2010-06-19
- 刘东:什么才是“孺子牛”? 2010-06-17
- 邵建: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2010-06-17
- 刘再复: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两大精神类型2010-05-17
- 符杰祥: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对“弃医从文”内部原理的2010-05-13
- 傅国涌:鲁迅为什么不喜欢杭州?2010-04-24
- 代田智明:全球化·鲁迅·相互主体性2010-04-18
- 朱正:鲁迅的一个世纪2010-03-03
- 丸山昇:通过鲁迅的眼睛回顾20 世纪的“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2010-02-23
- 孙玉祥:鲁迅为何在小说书信中对顾颉刚大搞人身攻击2009-10-24
- 孙郁:在鲁迅的暗区里2009-09-29
- 止庵:《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答问2009-09-15
- 胡胜华:“鲁迅并未视胡适为论敌”吗?2009-09-15
- 王彬彬: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鲁迅的不骂蒋介石与胡适的敢骂蒋介石2009-09-13
- 王彬彬:胡适、鲁迅与陈德征2009-09-13
- 丸山升:回想——中国,鲁迅五十年2009-09-05
- 鲁迅淡出教科书 民族脊梁成鸡肋2009-08-24
- 江力:试论鲁迅散文“父亲”、“母亲”的文化想像——以《朝花夕拾》为2009-07-15
- 李新宇:1955:胡风案中的鲁迅2009-07-01
- 张绪山:毛泽东棋局中的鲁迅——从“假如鲁迅还活着”说起2009-06-18
- 吕新雨:鲁迅之“罪”、反启蒙与中国的现代性2009-06-15
- 李伯勇:拥读鲁迅——一个“老三届”的心路历程2009-05-06
- 张旭东:“让鲁迅的文本自己说话”2009-05-03
- 钱理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2009-04-23
- 蔡双全:革命家和文学家的“歧途”——试析毛泽东与鲁迅文艺观的差异2009-04-16
- 周濂:如果要寻找思想我不会想起鲁迅2009-04-13
- 钱理群:“鲁迅”的“现在价值”2009-04-12
- 张旭东:杂文的自觉—鲁迅“过渡期”写作的现代性与语言政治2009-03-15
- 乐黛云:肩起黑暗的闸门2009-03-06
- 陶东风:爱国的分寸——读鲁迅《内外》有感2009-02-21
- 王东成:鲁迅身上需要我们抛弃的东西 2009-02-15
- 王东成:启蒙与爱国2009-02-15
- 郭铁成:“鲁迅”:作为一种文化2009-01-15
- 李伯勇:个人鲁迅——中国现代性的“石”与“火”2008-12-31
- 孔庆东:伟大的二重性格——鲁迅精神一解2008-12-30
- 张旭东:重读鲁迅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反思2008-12-18
- 高远东: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2008-12-15
- 刘小清:鲁迅眼中的“四条汉子”2008-12-14
- 高怀举:“逃难保命”还是“读书救国”?——鲁迅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分2008-11-06
- 梁卫星:何为鲁迅之是非,鲁迅之是非何为?2008-10-23
- 梁卫星:《阿Q正传》阅读札记2008-10-23
- 李新宇:1928:新文化危机中的鲁迅2008-10-01
- 李新宇:鲁迅:启蒙路上的艰难持守2008-09-30
- 李新宇:面对世纪末文化思潮对鲁迅的挑战——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2008-09-30
- 江力:一生一知己——献给鲁迅先生诞辰127周年2008-09-28
- 孙惠柱:易卜生和比昂逊:挪威的鲁迅和胡适?2008-05-30
- 吴欣然:2008:为孩子纪念鲁迅2008-05-11
- 朱航满:顾随与周氏兄弟2008-04-10
- 谢泳:鲁迅郁达夫日记比较阅读2008-03-09
- 索良柱:从民族国家拯救鲁迅——重释“幻灯片事件”2007-11-19
- 邵建:胡适与鲁迅,阳光与闪电2007-10-23
- 钱理群:漫话鲁迅2007-10-19
- 杨福泉:驳《现实请鲁迅走开》2007-09-02
- 汪晖:戏剧化、心理分析及其它——鲁迅小说叙事形式枝谈2007-07-26
- 钱理群: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2007-05-20
- 范伯群:《催醒术》——1909年发表的“狂人日记”2007-05-17
- 林贤治:也谈五四、鲁迅与胡适2007-05-04
- 丸山升:日本的鲁迅研究2007-04-15
- 范伯群:从鲁迅的弃医从文谈到恽铁樵的弃文从医——恽铁樵论2007-02-01
- 李泽厚:鲁迅才是真正的深刻与伟大2007-01-22
- 巴金:怀念鲁迅先生2006-12-26
- 巴金:忆鲁迅先生2006-12-26
- 朱学勤:鲁迅的思想短板2006-12-19
- 摩罗:鲁迅:正题反做的思想家2006-11-30
- 林贤治:鲁迅:“带着枷锁的跳舞”——七十年后回首看鲁迅2006-11-20
- 孙郁:鲁迅的情趣与操守2006-11-08
- 张承志:致先生书(永远的鲁迅)2006-11-08
-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2006-11-08
- 钱理群: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2006-11-08
- 王晓渔:少谈些思想,多看点资料——鲁迅70周年祭2006-11-03
- 陈丹青:鲁迅是谁?——写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2006-11-01
- 吴俊:感受鲁迅的人性和温暖2006-10-24
- 张梦阳:鲁迅在今天的意义2006-10-24
- 傅国涌:鲁迅先生的讲演2006-10-21
- 周海婴:鲁迅究竟是谁2006-08-15
- 钱理群:和“西部阳光行动”的年轻朋友谈鲁迅2006-07-27
- 陈丹青:鲁迅与死亡2006-06-23
- 朱航满:将鲁迅放回到人的位置来纪念2006-06-20
- 狄马:鲁迅是什么学历2005-09-26
- 余杰:“非鲁迅化”与当代文坛2005-08-13
- 顾则徐:继承鲁迅不难,继承好鲁迅、超越鲁迅实难2005-03-28
- 王开岭:痛感“不自由”之后的两种走向——小议鲁迅和胡适2004-12-20
- 朱学勤:想起了鲁迅、胡适、钱穆2004-07-19
-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004-07-17
- 刘炜茗:鲁迅与胡适:两位大师,两种人格2004-07-05
- 鲁迅:淡淡的血痕中2004-06-03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1〕200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