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儒学 儒教)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礼、孝道、命观、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的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的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的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近代新儒家对西学东渐的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
最新文章
- 牟钟鉴:儒学在中华文明多元通和模式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2021-01-26
- 韩星:上帝归来——段正元的上帝观及其现代意义2021-01-24
- 孔祥林:儒家思想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2021-01-20
- 郭萍:群己权界:儒家现代群治之方——兼论严复自由理论的儒学根基2021-01-11
- 梁漱溟:儒佛异同论2021-01-11
- 魏敦友:俞荣根教授的儒家法思想与新中国人文秩序的建构2021-01-06
- 王楷:当代儒家伦理研究的方法论省思2021-01-02
- 向世陵:战争与和平:从《春秋》经传看儒家的正义2020-12-16
- 王中江:儒家的精神2020-12-16
- 郭萍:儒家现代群治之方 ——兼论严复自由理论的儒学根基2020-12-14
- 唐文明:美德伦理学、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2020-12-10
- 陈来:当我们讲“义”时,我们实际上在说什么?2020-12-02
- 彭国翔:后习俗责任伦理学视野中的儒家哲学2020-11-19
- 黄玉顺 任剑涛:儒学反思:儒家·权力·超越2020-11-12
- 黄玉顺:董仲舒思想系统的结构性还原2020-11-11
- 孙钦香:王船山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反思与重建——以“理一分殊”重释《大2020-11-04
- 李存山:儒家伦理道德的普遍性——推恩与忠恕之道2020-10-31
- 干春松:儒家的爱与恨——儒家经典与生活世界中的“复仇”2020-10-22
- 杨海文:“本心之明”的遮蔽与唤醒——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2020-10-21
- 牟宗三:作为宗教的儒教2020-10-14
- 韩星:儒家学问之道——以《论语》为主的讨论2020-09-23
- 任剑涛:当代中国的国际理念:融入“世界”,抑或重启“天下”?2020-09-15
- 刘震:从史巫之士到易儒合流——“易家”思想的演进路径2020-08-21
- 余开亮:儒家伦理—政治美学与当代美育理论的建构2020-08-20
- 陈赟: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伦理2020-08-03
- 姚洋: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儒家视角2020-07-25
- 郭萍: “儒家人格主义”之省察2020-07-18
- 郭萍:儒家自由观念在当代的新开展2020-07-18
- 王培坤:儒家伦理现代转型的基础问题 ——安乐哲“互系性”概念商榷2020-07-14
- 方朝晖:中国文化为何盛行境界论?2020-07-05
- 崔涛 郭齐勇: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探讨2020-06-29
- 李景林: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2020-06-29
- 韩星:儒家“三祭”之礼的人文精神2020-06-20
- 谢文郁:建构和解构:耶儒在张力中互动2020-06-08
- 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2020-06-06
- 陈明:朱子思想转折的内容、意义与问题2020-04-04
- 常达:儒家始祖形象的三种形态及其意义2020-03-27
- 阎步克:以“制度史观”认识中国历史2020-03-12
- 秦晖:儒表与法里2019-11-17
- 郑震:关系主义2019-11-15
- 翟学伟:儒家式的自我及其实践:本土心理学的研究2019-11-15
- 张新国:追求“普遍和谐”的汤一介先生2019-10-17
- 陈志武:儒家排斥市场吗?——中西金融大分流的历史根源2019-10-16
- 白奚:“仁民而爱物” 的现代启示2019-10-08
- 邓晓芒: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2019-10-02
- 陈志武:儒家排斥市场吗?——中西金融大分流的历史根源2019-09-24
- 刘梦岳:西方视野下中国改革“本土性”与“同一性”之争2019-09-14
- 徐向阳:身心与本体:《论语》作为儒经乐教论的格义考察2019-08-16
- 孙晓春:先秦儒家道义论的内涵及其逻辑进路2019-08-05
- 邓曦泽:自由谱系下的儒家自由主义——兼论中国哲学方法论2019-08-03
- 徐建委:季札观乐诸问题辩证2019-07-09
- 汤一介:为自己找个安身立命处2019-07-08
- 贝淡宁 吴万伟:论中国垂直模式的民主尚贤制2019-07-05
- 干春松: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2019-06-25
- 胡静: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资源综论之儒家篇(一)2019-06-23
- 林安梧:以儒释道三家思想安顿精神2019-06-23
- 林安梧:教育的目的是出人头地还是安身立命2019-06-23
- 韦政通:风云尽在闲谈中2019-06-13
- 荣新江:欧美所藏吐鲁番文献新知见2019-06-10
- 郭萍:儒家的契约观念2019-05-25
- 干春松: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转折——徐复观对董仲舒公羊学的探究2019-05-22
- 徐英瑾:儒家怎么看待数据隐私问题2019-05-21
- 任锋:“以法为治”与近世儒家的治道传统2019-05-15
- 周飞舟:慈孝一体:论差序格局的“核心层”2019-04-22
- 黄朴民:荀子军事思想简述2019-03-28
- 朱富强:中国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儒家的四大民主制度安排2019-03-25
- 邹晓东:《中庸》首章:本体论误区与生存论新解2019-03-05
- 王彬:先秦儒家“化”观念研究2019-02-12
- 姚洋:中国务实主义传统的儒家哲学基础2019-01-24
- 杨虎:20世纪新儒家第一代的现代性哲学建构之回望2019-01-08
- 王庆成:儒家墨家和洪秀全的上帝2018-12-29
- 黄玉顺:人类共同文明与儒家的贡献2018-12-12
- 康晓光: 古典儒家慈善文化体系概说2018-11-30
- 黄玉顺:梁漱溟先生的全盘西化论2018-11-30
- 黄玉顺:关于狄百瑞“人格”观念的一封信2018-11-28
- 黄朴民:学术兼容与兵儒合流2018-11-25
- 陈少明:儒家伦理与人性的未来2018-11-14
- 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2018-11-04
- 邓晓芒:论康德哲学对儒家伦理的救赎2018-10-20
- 韩星:以儒为主,多元整合——对秋风《一个文教、多种宗教》一文的商榷2018-10-08
- 韩星:寓治于教——儒家教化与社会治理2018-10-08
- 韩星:先秦儒家道统意识与批判精神2018-10-08
- 韩星:儒家中国道、教、政视野下的政教关系问题2018-10-04
- 韩星: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2018-10-01
- 韩星:白鹿原、《白鹿原》与儒家文化和关学2018-10-01
- 韩星:《韩诗外传》的治理之道2018-10-01
- 韩星:从幼儿到博士生都应诵读经典2018-09-29
- 韩星:孔子儒学答疑(一)仁爱——普遍之爱2018-09-29
- 韩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2018-09-29
- 韩星: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2018-09-29
- 韩星:儒学与中国文化复兴的社会化模式2018-09-29
- 韩星:中国的乡贤文化析论2018-09-29
- 韩星:丧葬礼仪与殡葬改革2018-09-29
- 韩星:道统共识与多元整合2018-09-29
- 刘清平:儒家从“不能用”到“受重用”的命运转折2018-09-26
- 高全喜:寻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公约数2018-09-15
- 谈火生:中西政治思想中的家国观比较2018-09-11
- 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2018-07-24
- 朱富强:辨识儒家社会的高次元自由精神:兼论儒家规范与自由主义的相容2018-07-17
- 许纪霖: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有区别吗?2018-06-12
- 陈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2018-06-05
- 彭永捷:当代儒教的重新体制化与儒教的改新2018-05-15
- 安乐哲:中国与转变中的世界秩序——儒家思想与杜威及实用主义的对话2018-05-05
- 刘久勇 江荣海:论古礼仪式本身作为先秦儒家道德的一种形态2018-04-29
- 敦鹏:二程关于政治改革的构想与实践2018-04-28
- 钱继磊:当下中国“孝”崇拜之省思2018-04-17
- 黄蕉风:随地吐痰的牟宗三,弃儒归耶的郑家栋2018-01-28
- 方朝晖:信仰荒芜的时代,我们能信什么?2018-01-28
- 项兵:2018:儒家经济圈如何和而不同?2018-01-09
- 姚洋 秦子忠:人性的差异性与儒家政治结构2017-11-26
- 程志华:儒家文化的古代发生、现代困境与未来出路2017-09-06
- 柯华庆:从儒家到华家2017-09-02
- 郭齐勇:再论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2017-08-21
- 杜维明:儒家如何变成御用神话2017-08-07
- 张继军:原始儒家哲学关注道德生活2017-07-15
- 黄玉顺:论阳明心学与现代价值体系2017-07-09
- 黄玉顺:论“儒家启蒙主义”2017-06-29
- 许纪霖等: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下)2017-06-24
- 曾亦:亲亲与尊尊——论儒家思想中的"普适价值"2017-06-20
- 黄玉顺:儒家自由主义对“新儒教”的批判2017-06-19
- 许纪霖等: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2017-06-02
- 方朝晖:如何看待儒家与政治的结合?2017-05-26
- 任剑涛 冷成金 常森:思孟传统从来没有深入人们的心灵深处2017-05-16
- 黄玉顺: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的现状与前景2017-05-09
- 潘祥辉:民族主义与道德主义:儒家文化圈与东亚媒体的传播特质浅析2017-04-17
- 黄玉顺:儒家文化复兴需彰显个体价值2017-04-11
- 黄玉顺:儒家“道德个人主义”是否可能?2017-04-10
- 黄玉顺:儒家文化复兴需彰显个体价值2017-04-04
- 杜维明:全球性存在危机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价值2017-03-19
- 袁刚 张立翘:三民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7-03-16
- 方朝晖:儒家关于正义社会的衡量标准2017-02-22
- 朱小略 叶自成:“攘夷”与“徕外”传统社稷安全观的对象与对策2017-02-17
- 彭永捷: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使命和方法2016-12-04
- 冯天乐:毛泽东对孔子评价的转变及其原因2016-11-14
- 李晟:儒家政制传统中的军政关系2016-11-10
- 向世陵: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发微2016-11-02
- 陈少明:亲人、熟人与生人2016-10-31
- 张灏:幽暗意识与儒家传统2016-10-21
- 陈少明:亲人、熟人与生人*2016-09-30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2016-09-06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2016-09-06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2016-09-06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2016-08-31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2016-08-31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2016-08-31
- 方朝晖:儒家与伊斯兰教对话如何可能?2016-08-17
- 于伟:儒家的濡化与国民性问题再思2016-08-02
- 田飞龙:文化台独、新南向与分裂政治2016-07-06
- 陈志武:这一次市场会战胜儒家2016-07-05
- 刘清平:“移孝作忠”的儒家密码2016-07-05
- 宋少鹏:“五四”以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妇女”与“儒家传统”关系?2016-05-03
- 刘文瑞:儒学能否走向宪政2016-04-30
- 吴钩:儒家宪政的动力源2016-04-30
- 王人博:何谓中国宪政思想2016-04-30
- 齐义虎:以王道超越民主2016-04-30
- 石之瑜:中国宪政文化基础──克己复礼2016-04-30
- 黄玉顺:论“大陆新儒家”——回应李明辉先生2016-04-29
- 陈明:重思中国:国家之发生、国族之建构以及帝国之转型2016-04-29
- 刘东超:儒家宪政”只是时代错置的幻想2016-04-28
- 于伟:先秦儒家之“礼”与我国教育的教化功能2016-04-25
- 王中江:儒家的精神2016-04-22
- 郭定平: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价值2016-04-22
- 林红:论传统民本的两个面向:德化之道与统治之策2016-04-13
- 楼劲:法律儒家化”与魏晋以来的“制定法运动”2016-03-28
- 牟宗三: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民主之精神之汇通与相济问题2016-03-11
- 许振洲:中国传统文化将“风靡欧美”?2016-03-10
- 许振洲:试谈中国古代国家的经济、社会职能2016-03-10
- 韩树峰:汉魏无"亲亲相隐"之制论2016-02-25
- 刘清平:“卧底”之外,何来“伪儒”?2016-02-25
- 黄玉顺:孔子怎样解构道德2016-01-08
- 邓晓芒:我为什么要批判儒家伦理?2015-12-25
- 韩星:儒家仁爱的五个层次和四大关系2015-12-15
- 郑宗义:儒家与民主——当代新儒家的观点2015-12-11
- 黄玉顺:儒学的“社会”观念2015-12-11
- 韩星: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适价值2015-12-06
- 成中英:全球化伦理与儒家的核心典范2015-12-06
- 田飞龙:柏克的教诲与新改革的方向感2015-12-05
- 刘悦笛:儒家“情理结构”的全球普适价值2015-12-03
- 曹天羽: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普适价值再思”论坛侧记2015-11-30
- 刘梁剑:从以儒家自居到以儒家自限2015-11-30
- 黄玉顺:论“大陆新儒家”2015-11-11
- 伍国:中国文化在美国受“追捧”吗?2015-10-27
- 唐文明:夭折了的启蒙还是启蒙的破产?2015-10-27
- 唐文明:定于民与定于一:民主建国的两个步骤2015-10-27
- 唐文明:中国革命的历程与现代儒家思想的展开2015-10-27
- 李明辉:关于“新儒家”的争论:回应《澎湃新闻》访问之回应2015-10-27
- 唐文明:儒家伦理与腐败问题 2015-10-26
- 唐文明:中国历史文化之精神生命与中国之政治前途2015-10-26
- 唐文明:康有为与当下中国的思想界 2015-10-24
- 王汎森: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2015-10-21
- 郭萍:《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当代重建的启示2015-10-18
- 刘清平: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2015-10-16
- 黄书光:儒家的社会正义理想与教育价值建构2015-10-03
- 欧阳君山:新儒家要行王道,应主动加入共产党2015-08-30
- 黄玉顺:儒家“妾身未明”之际2015-08-25
- 樊浩:韦伯伦理—经济“理想类型”的道德哲学结构与历史哲学取向2015-08-22
- 康宇:论儒家历史哲学的演进2015-08-22
- 王利明:儒家文化对法治的影响2015-08-22
- 丁晓东:身份、道德与自由契约2015-08-22
- 刘清平:儒家哲学的死东西与活东西2015-08-17
- 秋风 王侃:劳动关系的儒家视角2015-08-08
- 枕戈访陆魁宏:曾国藩是新儒家起点2015-08-06
- 枕戈访林安梧:蒋庆和陈明上了李明辉的当2015-08-06
- 刘清平:试析全球伦理的深度悖论2015-08-04
- 刘清平:儒家伦理怎样导致诚信危机?2015-07-21
- 刘清平:为了亲情可以坑害人吗?——关于儒家血亲情理学术争鸣的反思2015-07-15
- 颜世安:不言与言:早期儒墨之争的一个问题2015-07-11
- 颜世安:试论儒家道德主义的和平理想2015-07-11
- 唐士其:儒家学说与正义观念——兼论与西方思想的比较2015-07-07
- 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2015-07-05
- 杜晓勤: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2015-07-03
- 翟振明:“诉诸传统”何以毁坏学术传统?2015-07-02
- 顾如:墨子性染论与儒家同志观2015-07-02
- 吴光 庞金友 干春松: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2015-06-28
- 武树臣:寻找最初的德2015-06-28
- 任锋:重审“问题与主义”之争2015-06-27
- 黄玉顺:自由主义儒家何以可能2015-06-27
- 楚士毅:儒家教诲支持学生驱逐老师吗?2015-06-23
- 张再林 唐学亮:政治哲学视野下儒家之“孝”的结构分析2015-06-23
- 吴双林:儒墨的异同2015-06-21
- 刘清平:孟子何以“亚圣”?2015-06-16
- 萧三匝:完全赞成儒家,或完全反对,都傻!2015-06-06
- 秋风:从张君劢理解现代儒家之视野2015-06-02
- 顾如:当今时代我们如何安顿孔子2015-05-28
- 黄蕉风:世界的墨子,东方的基督——兼回应新儒家枕戈2015-05-28
-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2015-05-26
- 冷长安:要不要“全日制读经”?儒家内讧了2015-05-23
- 梁漱溟 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得力于佛学》2015-05-17
- 梁漱溟:儒家跟佛家2015-05-17
- 秋风:儒家治道的要义对传统中国治理模式的思考2015-05-11
- 张德胜 金耀基:儒商研究: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探微2015-05-09
- 顾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典型儒家激进思维的产物2015-05-08
- 顾如:大陆儒家、狂热分子与群众运动2015-05-04
- 孙晓春、汪轩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2015-05-03
- 邓晓芒:我是批判儒家的儒家2015-04-23
- 卢国龙:唐代庙学与文化共相2015-04-21
- 杨虎:"降格"与"让位"的自相冲突——牟宗三"良知坎陷"说再省察2015-04-16
- 孙英刚:古代帝王靠迷信统治人民?2015-04-10
- 徐英瑾:儒家政治理想之新唯物主义重估2015-04-08
- 蒋庆:王道政治优胜于民主政治2015-04-08
- 黄蕉风:圆桌精神——儒家教学法则反思2015-04-08
- 清茗:大陆新儒家之起源和现状2015-04-03
- 刘宁:韩愈古文理论与儒家修养思想2015-04-01
- 陈伯海等:笔谈:在中国发现文论2015-03-30
- 姚中秋:道、政之际:略谈儒家与权力关系2015-03-26
- 顾如:何必要用李光耀的成功为儒家贴金——新墨家的观点2015-03-26
- 罗传芳:新加坡的选择:现代民主的西方模式,还是传统儒家的东亚模式2015-03-23
- 超左右、通三统、新党国——中国梦的儒家解读2015-03-18
- 西蒙·马金森:东亚的新知识帝国2015-03-17
- 林存光:儒家思想的多重面相——评方朝晖《为"三纲"正名》2015-03-15
- 唐文明: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2015-03-09
- 该中国墨学登场了(八)——外一篇:顾如:儒家加民族主义等于文化沙文2015-03-04
- 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2015-03-03
- 林来梵:警惕法律实力主义2015-03-01
- 杜钢建:中华文明源头与中国法治传统——在湖湘新儒家首场讲座的演讲2015-03-01
- 该中国墨学登场了(五)——大陆新儒家须走出“一神教心智”和“义和团2015-02-27
- 黄蕉风:大陆新儒家之趣事种种2015-02-26
- 刘冬颖: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平议2015-02-18
- 该中国墨学登场了(四)——超越“内圣外王”,墨家的心性哲学2015-02-15
- 张晋藩: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2015-02-11
- 陈来:从儒家的角度看普世价值问题2015-02-10
- 该中国墨学登场了(三)——大陆新儒家的“不自信”,也谈“儒家需要主2015-02-08
- 赵林:当代中国文化风潮的转向与更新2015-02-06
- 叶嘉莹:小词之中的儒家修养2015-02-04
- 叶嘉莹:从文学体式与性别文化谈词体的弱德之美2015-02-04
- 该中国墨学登场了(二)——对大陆新儒家重建中国学术范式的评价2015-02-03
- 任剑涛:经与经典:儒家复兴的经学、哲学与史学之途2015-02-02
- 方朝晖:也谈“大陆新儒家”2015-02-02
- 该中国墨学登场了(一)——当代新墨家对大陆新儒家的看法2015-02-02
- 周桂钿: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2015-01-24
- 黄蕉风:儒耶对话、礼仪之争与利玛窦路线2015-01-19
-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2015-01-18
- 姜志勇:中国需要重新唤起儒家的“为道”精神2015-01-09
- 杨陈:儒家宪政主义是否可能?2015-01-08
- 李劼:儒家概说2015-01-03
- 叶匡政:什么是儒学之本2015-01-03
- 时殷弘:武装的中国:千年战略传统及其外交意蕴2015-01-03
- 马小红:从儒家看法治2014-12-31
- 林分份 :知识者“爱智之道”的背后 2014-12-26
- 赵毅衡:如何把韦伯切成两半2014-12-13
- 白彤东:超越民族国家——儒家的新天下体系2014-12-10
- 阮炜:孔子像立而后废,儒家“花果飘零”了吗?2014-12-09
- 田飞龙:宪法的美好与纠结2014-12-04
- 孙笑侠:儒家哪些传统是阻碍法治的?——读昂格尔的《A review2014-12-02
- 郭齐勇:儒家道统是中国立国之魂2014-11-27
- 朱杰人:当代儒家与普世价值2014-11-22
- 马勇:说“儒分为八”2014-11-21
- 马勇:儒家伦理能适应现代社会吗2014-11-21
- 张祥龙:儒家不会以西方为模板来强迫自己就范2014-11-16
- 高全喜:儒家思想面临新挑战2014-11-08
- 秋风:儒家义理是一套世界公民语言体系2014-11-04
- 葛荃:政治文明东方范式和“中国话语”的达成2014-10-30
- 让孔子直通古今是不现实的——从中国政治思想史视野看“儒家宪政”论思2014-10-30
- 潘知常:儒家道家海德格尔2014-10-29
- 刘再复:论贾宝玉(上、中、下)2014-10-24
- 公丕祥: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东方法律图景2014-10-13
- 杨志刚:儒家礼文化及其现代回响2014-10-07
- 陈来:儒家的身体意识与当代器官捐献伦理2014-10-01
- 丁耘:大陆新儒家与儒家社会主义2014-09-24
- 姚中秋:激进与保守:二十世纪中国史的基本线索2014-09-19
- 姚中秋:论政教:另一种政治、政府2014-09-16
- 刘军宁:杨朱“一毛不拔”的政治意涵2014-09-14
- 邓晓芒:如何学会讲道理?2014-09-11
- 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2014-09-04
- 干春松:儒家不是还乡团2014-09-04
- 黄玉顺:儒家的情感观念2014-08-04
- 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2014-07-28
- 孙金峰:儒家宪政及其问题2014-06-30
- 黄敏兰:史实证明儒家文化难以制约专制权力2014-06-23
- 姜志勇:被遗忘的政治理想——儒家“生民”政治思想研究2014-06-15
- 高全喜:儒家和自由主义应携手面对共同的变革问题2014-06-07
-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2014-06-05
- 黄玉顺: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意义2014-06-02
- 林毓生:反思儒家传统与乌托邦主义2014-06-02
- 冯天瑜:儒家 “五伦”说辨析2014-05-31
- 姚中秋:一个文教,多种宗教2014-05-06
- 杜维明:儒家心性之学的当代意义2014-05-01
- 秦晖:怎样才算是儒家?2014-04-22
- 汤一介:略论儒家的“以人为本,道行天下”2014-04-12
- 陈明: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儒家视角的观照与反思2014-04-04
- 刘清平:儒家“君臣父子”的血亲等级观念2014-03-18
- 张志强:线性思维、化约主义与高台“说教”——评梁涛等学者对“亲亲相2014-03-11
- 顾如:墨者应该尊重孔子什么?2014-03-07
- 秋风:儒家非宗教论2014-01-31
- 林桂榛:开拓海洋时代与宪政时代2014-01-25
- 卢晖临: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儒家命运2014-01-18
- 刘清平:儒家倡导的是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家?2014-01-03
- 刘清平:儒家伦理与社会公德——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2013-12-25
- 刘清平:儒家与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2013-12-08
- 秦晖:晚清儒家与西学东渐——2009年6月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演讲2013-12-04
- 黄玉顺:我们时代的问题与儒家的正义论2013-11-24
- 徐顺东:浅析儒家法学思想的当代价值2013-11-22
- 金观涛:《实践论》与马列主义儒家化2013-11-05
- 陈来:儒家治国平天下跟公共知识分子有相通之处2013-10-17
- 陈世和:以礼入刑:儒家思想指导古代刑法之反思2013-10-17
- 干春松:王道理想的世界主义回归——儒家政治哲学与国际秩序再平衡2013-10-12
- 陈弘毅:儒家与民主宪政2013-08-31
- 田飞龙:儒家宪政:重新公共化的思想筹划2013-08-30
- 刘云枫:孔子和儒家十宗罪2013-08-17
- 汤一介:儒家思想及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2013-07-24
- 李竞恒:儒家与政府盖房子2013-07-21
- 李竞恒:公冶长、奴隶制与儒家2013-07-21
- 顾如:墨家宪政纲要之一——看秋风儒家宪政为什么是奴役制度的帮凶2013-07-15
- 王国良:儒家贤能政治思想与中国贤能推举制度的发展2013-07-14
- 秋风:儒家宪政论申说2013-07-13
- 成中英:儒家潜涵的宪法与宪政思想2013-07-13
- 任锋:儒家宪政的传统与展望2013-07-13
- 任文利:明专制政体下儒家士大夫的宪政理念与行宪努力2013-07-13
- 秋风:儒家宪政论之学术范式意义(代引言)2013-07-13
- 白彤东:主权在民,治权在贤: 儒家之混合政体及其优越性2013-07-11
- 刘清平:论孔孟德治观的负面内涵2013-06-09
- 陈赟:儒家传统复兴与国家治理精神重建2013-06-08
- 陈来:世界意义的儒家2013-05-26
- 刘清平: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后儒家论纲2013-05-25
- 顾如:当代中国需要来一场彻底扫除儒教的文化革命(上)2013-05-15
- 一贯:墨家、儒家及中国古代的武士道人文精神2013-05-15
- 袁伟时:儒家传统困住了中国?2013-05-09
- 刘清平:王本位,还是民本位?——儒家立场辨析2013-04-20
- 陈道之:何以儒家?如何现代?2013-04-14
- 方绍伟:三种宪政理念的是与非2013-04-07
- 刘清平:儒家“和而不同”观念刍议2013-04-05
- 谢复生:儒家文化与现代性2013-03-17
- 郑维伟:儒家宪政主义:一个现实的乌托邦?2013-03-15
- 刘国民:第一次立宪与第二次立宪2013-03-06
- 黄蕉风:我对当代大陆新儒家及新子学学派的一点怀疑——从国学复兴谈起2013-03-04
- 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与华人企业的组织文化2013-02-28
- 程志华:论国人的基本精神动源2013-02-23
- 方绍伟:秋风的“儒家宪政”到底错在哪?2013-02-16
- 田飞龙:世界历史的西方时刻: 德国与美国2013-02-06
- 杜维明:“关乎中国人心灵”的挑战2013-01-29
- 黄玉顺:当今儒家的“创教”与“干政”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问题2013-01-24
- 黄蕉风:开不起玩笑的当代儒生2013-01-18
- 黄蕉风:“笑”儒家2013-01-18
- 秋风:文化强国,除了复兴儒家别无它路2012-12-27
- 裴德思:中国的儒家圣诞节2012-12-24
- 黄蕉风:头号“大混蛋”与儒家下的“蛋”2012-12-11
- 杜钢建:从儒家思想看宪政宽容与无为而治2012-12-10
- 杜钢建:古代韩国大儒李栗谷的宪法思想2012-12-07
- 秋风、杜钢建儒家宪政风云对话实录之一2012-12-01
- 黄蕉风:儒家下的蛋2012-11-27
- 杨晓刚:“儒宪运动”背后的学术动机2012-11-23
- 黄俊杰:“儒家民主政治”如何可能?2012-11-19
- 方绍伟:“儒家宪政”为什么受到“群殴”?2012-11-15
- 成庆:知识分子对“政治儒家”的偏好2012-11-13
- 枕戈:儒道文化是普适文化,建立宪政才能重建礼仪2012-11-02
- 金观涛 刘青峰:19世纪中日韩的天下观及甲午战争的爆发2012-10-28
- 李育书:儒家君子道德的当代困境2012-10-24
- 黄玉顺:“全球伦理”何以可能?2012-10-20
- 梁立俊:权力是道德的死敌——简论儒家政治学2012-10-11
- 刘涛:从儒家思想到自由主义——论高招中的地域特权2012-10-09
- 高全喜:儒家复兴从“公民社会”开始2012-09-14
- 王猛:《封神演义》对儒家五伦的消解与重构2012-09-13
- 吾从周:秋风错在哪里2012-08-31
- 枕戈:对话伍继延:儒家宪政或中华宪政?2012-08-19
- 刘擎:儒家复兴与现代政治2012-08-13
- 韩十洲:中国人的活法2012-08-03
- 陈壁生:儒家思想的普遍主义言说——读干春松《重回王道》2012-07-17
- 老湾:救人出家,文化转型的真谛2012-07-07
- 枕戈:从儒道思想看中国古代的宪法意识2012-06-18
- 贝淡宁:尊严能化解儒家与民主的张力吗?2012-06-13
- 秦晖:晚清儒者引西救儒2012-06-04
- 连清川:熊十力与儒家共和国2012-05-25
- 成庆:当代大陆政治儒家的迷思2012-05-25
- 罗琼:聚焦取向心理治疗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中的内在超越性2012-05-17
- 谢盛友:当儒道佛遇到基督2012-05-17
- 秋风:钱塘江以南中国:儒家式现代秩序——广东模式之文化解读2012-05-17
- 段德智:文化自觉与文化攀附和文化自省2012-05-04
- 孙惠柱:当儒家遇到兵家2012-05-01
- 秋风:儒家复兴与中国思想、政治之走向2012-04-27
- 刘军宁:“相濡以沫”的社会好吗2012-04-27
- 守先待后 创造转化——郭齐勇教授学术访谈录2012-04-14
- 向春玲: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2012-04-13
- 张灏:政教一元还是政教二元?——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政教关系2012-03-06
- 钟以劝:评“张绪山:论孔子的复活”2012-03-06
- 黄仁宇:孔孟2012-03-01
- 方朝晖:从新儒家看现代中国学术的方向2012-02-22
- 方朝晖: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看儒家修身传统的现代意义2012-02-22
- 方朝晖:论儒学与民主宪政的理论结合是个假问题2012-02-17
- 约翰·保尔:儒家在当今韩国还有影响力吗?2012-02-16
- 方朝晖:中国古代有伦理学吗?2012-02-16
- 方朝晖:唐宋转型、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儒家的现代性2012-02-16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7):正统之外的正统——Philip J2012-02-15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6):《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D2012-02-15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5):《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D2012-02-15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4):变换时空看儒家——Peter K.2012-02-15
- 方朝晖:文化习性·社会整合·儒家的现代性2012-02-14
- 许纪霖: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2012-02-13
- 方朝晖:中国文化的模式与儒学:以礼为例2012-02-13
- 杜导斌:从《易经》说起2012-01-31
- 刘悦笛:从伦理美学到审美伦理学2012-01-17
- 范瑞平:儒家视野中的美好社会2012-01-04
- 贝淡宁:论儒家民族主义——对批评的回应2012-01-04
- 杜导斌:儒家文化的优与劣2011-12-16
- 陈乔见:“儒家伦理新批判”的贫困2011-12-12
- 贝淡宁:中国应该追求更好的制度2011-12-12
- 秋风:儒家进入中国思想政治舞台中心2011-12-02
- 陈良:儒家文化与财富伦理2011-11-22
- 许纪霖:核心价值,自由主义的还是儒家的?2011-11-20
- 白彤东:道德问题还是制度问题2011-11-20
- 曹豫生: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冲突开始了2011-11-20
- 黄慕春:“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冲突开始了”吗?2011-11-20
- 许小年 白彤东:中国社会转型所应有的核心价值观 2011-11-20
- 刘伟:儒家与基督教在乡村建设理论方面的角逐2011-11-10
- 贝淡宁: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担当责任才是首要的2011-11-08
- 周濂:自由民族主义之“薄”与儒家民族主义之“弱”2011-11-03
- 唐文明:从儒家拯救民族主义2011-11-03
- 安靖如:儒家民族主义与混合政体2011-11-03
- 秋风:儒家一直都想限制绝对权力——敬答袁伟时老师2011-10-28
- 苏力:早期儒家的人性观2011-10-26
- 王绍光:“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评“儒家宪政”2011-10-23
- 贺才乐:儒家诚信论及其当代价值2011-09-17
- 郭齐勇:《<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序言2011-08-29
- 柯小刚:“五十而知天命”的时间现象学阐释 2011-08-17
- 易中天:儒家的限政只能是徒劳——再与秋风先生商榷2011-08-14
- 莫志宏:儒家宪政主义的问题意识2011-08-14
- 秋风:儒家宪政民生主义2011-08-14
- 李劼:孟轲的惟我独尊及其独断论话语2011-08-14
- 秋风:反传统情绪与双重的无知2011-08-01
- 杨晓刚:与方绍伟先生谈儒家宪政问题2011-07-30
- 周有光:儒学儒家的出路2011-07-29
- 张耀杰:评秋风眼中的本土儒学与西方宪政2011-07-18
- 杨晓刚:试论儒家思想中的“诚” 2011-07-16
- 贝淡宁:儒家与民族主义能否相容?2011-06-30
- 袁伟时:儒家是宪政主义吗?2011-06-23
- 王中江: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2011-06-22
- 康晓光:儒家宪政论纲2011-06-03
- 秦晖:从“周秦之变”到“新启蒙”——儒家的命运2011-05-19
- 黄玉顺:只有儒家的仁爱才能拯救我们2011-04-14
- 麦金太尔: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德性的对话2011-02-28
- 黄俊杰:先秦儒家身体观中的两个功能性概念2011-02-22
- 贝淡宁:走向进步的仁爱的儒家伦理学?2011-02-15
- 刘清平:父子相隐、君臣相讳与即行报官2011-02-15
- 黄玉顺:儒家自有教法 不宜效法宗教2011-02-15
- 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2011-01-11
- 杜维明:儒家视阈之创造力2011-01-10
- 杜维明: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义 2011-01-10
- 杜维明:全球伦理的儒家诠释2011-01-10
- 杜维明: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 2011-01-10
- 秋风:儒家、基督教、自由主义:相互宽容或者冲突?2011-01-04
- 秋风:儒家伦理与慈善精神 2010-12-19
- 彭华:论境界与情感2010-12-06
- 曾海军:“正名”:一种高贵的意蕴2010-11-28
- 高瑞泉:儒家社会主义,还是儒家自由主义?2010-11-05
- 邓曦泽:论德性与权力的断然分离2010-10-22
- 宋志明:儒道互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0-10-16
- 邓晓芒:我为什么要批判儒家伦理? 2010-10-11
- 郭宇宽:貌似左右分歧 实为儒法分歧2010-10-02
- 杜维明: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精神2010-09-30
- 石勇:儒家文化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背景?2010-09-22
- 周有光:儒家的三大斗争2010-09-12
- 温海明:后现代视域中的“儒家民主” 2010-08-17
- 涂少彬 江河:儒家“活法”初论2010-08-16
- 尤小立: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反孔教的两难取向探析2010-08-05
- 李向平:儒教复兴,谁能决定好坏?2010-07-29
- 李向平:公祭:一种公共象征模式2010-07-25
- 朱承:在规矩中自在——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儒家自由观念2010-07-19
- 张祥龙:仁与艺2010-06-28
- 胡素平:王阳明“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解析2010-06-19
- 张再林:释“文”2010-06-19
- 余英时: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2010-06-12
- 何怀宏:对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2010-05-24
- 张再林:作为“后后儒者”的李贽2010-05-12
- 高全喜:回归大卫·休谟2010-05-11
- 杜维明:多元现代性中的儒家传统 2010-05-09
- 朱苏力:费孝通、儒家文化和文化自觉2010-04-30
- 陈润华:余英时与杜维明思想源脉辨析2010-04-11
- 刘清平:儒家民本思想:工具性之本,还是目的性之本?2010-04-01
- 万俊人:“相与”之道2010-03-24
- 穆南珂:儒家典籍的语境溯源及方法论困境——兼与郭齐勇先生商榷2010-03-18
- 秋风:儒家在现代社会的自我再生之路2010-03-18
- 张祥龙:儒家原文化主导地位之含义:儒家复活的意识前提以及与印第安文2010-03-17
- 陈明:儒家思想与宪政主义试说 2010-03-11
- 郭齐勇:墨儒两家之“孝”、“三年之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2010-03-11
- 杜维明:以儒家核心价值观对话西方2010-01-30
- 任剑涛: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伦2010-01-25
- 张绪山:“儒家资本主义” 论是个假命题2009-11-02
- 贝淡宁:论作为儒家:为什么儒家一定老迈、严肃和保守呢?2009-10-14
- 贝淡宁:关注儒家价值观的中国学术研究2009-09-03
- 刘清平:儒家伦理的悖论与正当对善的优先性 2009-09-02
- 黎鸣:为什么中国人永远都只能是“一盘散沙”?2009-07-14
- 贝淡宁:儒家五经典2009-07-10
-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2009-07-08
-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重建的尝试2009-07-08
- 蒋庆:心学散论 ——谈儒家的生命信仰 2009-07-03
- 蒋庆:超越西方民主,回归儒家本源 2009-07-02
- 黎鸣:“儒家文化”是纯粹的“折腾文化”2009-06-23
- (69)秦晖:晚清儒家与西学东渐2009-06-03
- 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2009-05-28
- 王岳川:《大学》要义与精神定位2009-04-16
- 史向阳: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出“迷局”的方略2009-04-14
- 黄玉顺:儒学复兴的两条路线及其超越——儒家当代主义的若干思考2009-02-23
- 郭齐勇:反对中学文理分科 增加儒家经典教学2009-02-11
- 陈乔见:私与公:自治与法治——兼论儒家“齐家”与“治国”之分际2009-02-03
- 向达:新儒家政治理想批判2009-01-21
- 杜钢建:新儒家在大陆的发展前景2009-01-19
- 单少杰:老子送孔子言:原教旨儒家论2009-01-14
- 郭齐勇:论道德心性的普遍性2008-12-31
- 郭齐勇: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2008-12-23
- 郭齐勇:关于儒家伦理是所谓“血亲情理”的思考2008-12-19
- 郭齐勇: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2008-12-18
- 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2008-12-18
- 郭齐勇:儒家伦理的现代诠释—以“亲亲互隐”为视角 2008-12-18
- 徐洪兴:儒学文化的演变及其现代命运2008-12-10
- 汤一介: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2008-12-09
- 李英华: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2008-12-08
- 汤一介:儒、道、佛的生死观念2008-12-08
- 黄玉顺:儒教论纲:儒家之仁爱、信仰、教化及宗教观念2008-12-05
- 陈明:儒家思想与宪政主义2008-11-27
- 秦晖:反法之儒: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原动力2008-11-25
- 祝总斌:有关《史记》崇儒的几个问题2008-11-24
- 程志华:儒家关于“意志无力”问题的主要线索*2008-11-10
- 黎鸣: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母”劣根性 2008-10-31
- 李明辉: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2008-10-26
- 黄玉顺:危机还是契机?——致儒者同仁书2008-10-15
- 肖群忠: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及其影响2008-10-08
- 干春松:皇权、绅权和地方权力的建构——儒家制度化和传统中国的国家与2008-10-08
- 干春松:清末新政和儒家体制的崩溃2008-10-07
- 干春松:一以贯之和生生不息:儒家的构成和发展2008-10-07
- 干春松:近代教育模式的建立和传统儒家传播体系的崩溃 2008-10-07
- 干春松:儒生的公众形象和自我定位2008-10-07
-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问题与方法2008-10-07
- 干春松:《中庸》与儒家的“天下”观念2008-10-06
- 贝淡宁:儒家书院之行2008-09-21
- 章建刚:儒家伦理、市场伦理和普遍伦理*2008-08-29
- 宇文所安:《追忆》中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2008-08-26
- 贝淡宁:儒家视角下的雇主和保姆2008-08-14
- 郭沂: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008-07-15
- 韩东育 :也说“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2008-07-11
- 陈乔见: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2008-07-01
- 王中江: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2008-06-25
- 李成贤:人民的新心灵归宿——贝淡宁著《中国新儒家》简评2008-06-12
- 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2008-04-09
- 陶东风:文化大发展不等于儒家文化大复兴2008-03-21
- 江宜桦:儒家思想与东亚公共哲学──以“和而不同”意旨之分析为例2008-01-26
- 成中英:孔子的当代意义:儒家伦理是全球伦理的基础2008-01-24
- 郭齐勇: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2008-01-06
- 陈云良:儒家伦理与法治精神2007-12-28
- 赵汀阳:儒家政治的伦理学转向2007-12-10
- 王俊:「 儒家社会主义」的历史语境与局限2007-11-30
- 秋风:儒家复兴,必须与权力划清界线2007-10-22
- 成守勇 陈赟:新儒家为什么出入“佛老”?2007-09-24
- 赵汀阳:身与身外:儒家的一个未决问题 2007-09-12
- 盛邦和:中国儒家社会主义论析2007-09-10
- 陈明:儒耶对话 以何为本?——兼议利玛窦、何光沪关于儒教的若干论述2007-07-16
- 贝淡宁:文化和平等的发展:儒家对财产权的限制2007-06-21
- 李明辉:儒家政治哲学与责任伦理学2007-06-07
- 罗义俊:中国道统:孔子的传统——儒家道统观发微2007-05-30
- 楼宇烈: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2007-04-13
- 吴稼祥:新儒家的政治幻觉2007-04-11
- 秦晖:儒家的命运2007-04-11
- 纪连海:儒家文化的破坏与重建2007-02-07
- 李泽厚:孔诞、儒家与中国文化——从教师节谈起2007-02-04
- 胡晓明: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如何可能——以新儒家诗学一个案为中心2007-02-01
- 陈来:儒家思想传统与公共知识分子——兼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与2007-01-18
- 郭晓东:现代性焦虑下之迷思:近年来的儒家政治哲学研究2007-01-16
- 郭齐勇:《儒家伦理争鸣集》序2007-01-06
- 干春松: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2007-01-03
- 安乐哲:礼与古典儒家的无神论宗教思想2006-12-19
- 胡治洪:近20年我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6-12-15
- 康晓光:中国软力量建设与儒家文化复兴的关系2006-12-13
- 万俊人:儒家伦理:一个普世伦理资源的意义2006-12-08
- 俞吾金:西方的人权理论与儒家的人的学说2006-12-07
-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对于儒家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2006-12-07
- 郭齐勇:儒家的公平正义论2006-12-07
- 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2006-12-07
- 盛邦和:儒家空想社会主义与现代反思主义的精神承接2006-11-30
- 李劼:杜维明的文化投机:儒家的晚期病症2006-11-22
- 杜维明:儒家“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2006-11-11
- 陈志武: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2006-11-10
- 万俊人: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太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2006-11-08
- 陈壁生:谁是儒家真正的敌人2006-10-23
- 蒋庆:儒家文化-建构中国式市民社会的深厚资源2006-10-08
- 陈强:孟荀新论2006-08-13
- 丁言:儒家诚信文化的市场尴尬2006-08-06
- 丁言:孔子与儒家文化的市场取向2006-07-16
- 秋风:新儒家悖论2006-06-26
- 唐代兴:公民道德建设与儒家伦理资源的当代转换2006-05-25
- 陈明:《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2005-08-26
- 高一飞:林达“说法”中的一些失误2005-07-25
- 李冬君:论明治精神结构——走向国家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儒家精神2005-05-23
- 龙士云: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实践路径与普世价值2004-08-29
- 新儒家对中国文化前途的基本认识2004-06-28
- 儒家思想与书法200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