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
(民国)
简称“民国”,1912至1949年中国国家名称。1911年革命派起义成功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即“中华民国”。但政权很快因军阀割据陷入混乱,直至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并于1928年再度成为一个全国性统一政权。1949年后因在国共内战中失利而迁至台湾。
最新文章
- 王彬彬:鲁迅:辫子记忆与民国意识的纠缠2021-04-18
- 沈卫威:民国大学的文脉与学统2021-04-18
- 张海鹏:唯物史观与民国历史人物评价思考2021-01-24
- 张侃 吕珊珊:民国时期温州江心寺庙产的司法纠纷与管理形态2020-10-11
- 李孝迁:“他人入室”:民国史坛对域外汉学的回应2020-09-11
- 姜萌:影响民国史家书写“民族问题”的三个因素——从吕思勉对傅斯年与2020-09-06
- 潘雅芳:民国时期杭州旅馆业的转型及其社会根源探析2020-08-16
- 裴宜理 涂航:文化帝国主义的回潮?2020-07-07
- 孟浩:乐园抑或危境:公共浴室与民国上海社会生活2020-07-02
- 次旦扎西 顿拉:试析民国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宗教事务基本经验2020-06-05
- 孙江:切入民国史的两个视角:概念史与社会史2020-06-03
- 田彤:民国时期劳资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020-05-06
- 陈独秀:“危害民国罪”辩诉状2020-05-03
- 丁丽:民国时期天津纺织工人劳动与生活状况探析2020-05-02
- 刘超建:晚清民国乌鲁木齐地区村落类型与社会治理——以个案分析为中心2020-04-17
- 李伟 张雪:民国民法典施行前的“集居独立”论争考释2020-01-18
- 吕文浩:193种文献里的民国风景 2020-01-16
- 蔡登山:民国文人趣事趣谈2019-12-13
- 王奇生:多种政治力量间的博弈:以1935-1945年的阎锡山为个案2019-11-06
- 沈洁:文化空间的生成2019-08-27
- 韩国瑜:这是场攸关台湾未来生死战2019-07-30
- 桑兵:民国学界的老辈(之二)2019-06-29
- 桑兵:民国学界的老辈(之一)2019-06-29
- 王立新:民国史研究如何从全球史和跨国史方法中受益2019-06-26
- 简玉祥: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婚姻论财研究2019-05-09
- 张俊峰等:洋畜入中国:以民国时期美利奴羊进入山西为中心的考察2019-04-08
- 王奇生:多种政治力量间的博弈:以1935-1945年的阎锡山为个案2019-02-03
- 蔡炯昊:新国体下的旧史学2018-12-14
- 孙宏年:九世班禅到内地后的舆情与北京民国政府政策论析(1923-12018-12-06
- 段金生:民国边疆研究的嬗变、学科构建与启示2018-10-23
- 任剑涛:当代知识界的悲剧——以颂扬国家代替限制权力2018-09-30
- 严泉:法政视角:民国前期历史的新探索2018-08-20
- 彭玉平:王国维与民国大学之关系2018-05-21
- 李帆:民国学术史研究的一点思考2018-04-20
- 桑兵:“北洋军阀”词语再检讨与民国北京政府2018-03-07
- 唐小兵:学院与江湖之间的民国气象2017-11-22
- 桑兵:民国的学术状况怎么样?2017-10-24
- 朱英:民国时期工商界人士的“民国”印象2017-10-12
-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2017-09-20
- 马勇:对于民国,我们其实很陌生2017-08-05
- 朱英:民国时期江苏茧行纷争与省议会被毁案2017-07-24
- 朱英 许峰:商业与政治:民国时期的辛亥革命纪念—以《申报》双十节商2017-07-19
- 叶嘉莹 陈斐:换副眼光看民国学术2017-07-14
- 严泉: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是“劣质民主”吗:中华民国早期政治实践2017-06-24
- 严泉:国民政府监察院:真的是“只拍苍蝇,不打老虎”吗?2017-05-11
- 伍国:教科书中的晚清和民国思潮2017-05-04
- 魏文享:“商业之医生”:民国时期职业会计师对查账问题的认知2017-04-29
- 唐小兵:民国政治的真谛——读《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2017-04-24
- 傅国涌:民国小学课本中传递的价值2016-11-28
-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中华民国宪法》(1947)全文2016-10-10
- 邱远猷:民元约法:从三体合一到三权分立2016-09-30
- 严泉:转型需要代价2016-09-28
- 严泉:政治妥协与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拐点2016-07-07
- 罗志田:民国初年尝试共和的反思2016-06-22
- 郝铁川:中国近代法学家的主力军——法学留学生2016-06-11
- 张鸣:历史的潜流:律师风骨与民国春秋2016-06-11
- 许小青:郭秉文与民国教育界 2016-06-09
- 曲晓范等:民国中共东北大学筹建、成立、迁校时间考2016-05-26
- 章清:近代中国对“公”与“公共”的表达2016-04-06
- 解玺璋:民国史的另一面相2016-03-30
- 姜朝晖,朱汉国:1930年代中期新旧教育二元并存格局初探2016-03-28
- 朱汉国:关于民国时期河北省粮食作物种植与农家食粮的考察2016-03-28
- 朱汉国:民国时期华北乡村教育的转型与困境(1912-1937)2016-03-28
- 朱汉国: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态势及其特征2016-03-28
- 严泉:民国国会的“三公”支出2016-03-28
- 严泉:民国经济史研究的新视角2016-03-28
- 严泉:民国初年上海的议员选举研究2016-03-25
- 严泉:构建宪政共识:民国时期制宪模式的透视2016-03-25
- 严泉 仇忻磊:民国初年的“国权主义”与国家建设2016-03-06
- 沈卫威:民国文学教育中的大历史与小细节2016-02-10
- 邓绍根:从新名词到关键词2016-01-28
- 邓绍根:百年回望2016-01-28
- 邓绍根: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民国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及其影响 2016-01-28
- 邓绍根:论民国新闻界对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的响应及其影响和结局2016-01-28
- 赵亚夫:民国历史教育研究遗产与我们的任务2015-12-23
- 马金生:自保、革新与维权2015-11-27
- 李杰波:自强与无奈交织中的民国与晚清2015-11-20
- 苏枕书:《国文趣味》:武陵人入桃花源2015-11-15
- 陈子善:《民国文学史料探微》序2015-11-07
- 葛兆光:谛听余音——关于学术史、民国学术以及“国学”2015-11-06
- 智效民:民国时期的大学2015-10-26
- 刘志强:民国人权研究状况的考察2015-10-09
- 章继光:梁启超谈思想的力量2015-10-06
- 陈艳君、张传燧:从清末民国外语教学的演进看当下基础外语教学改革2015-10-03
- 程骞:民国律师与社会变革2015-10-02
- 胡竹峰:不只是语言学家的王力2015-09-28
- 刘昕杰:民国学者对民初大理院判例制度的研究2015-09-23
- 张鸣:上海名妓的风头2015-08-29
- 楚梦:孙中山与宋教仁的宪政观2015-08-07
- 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2015-08-01
- 桑兵:回归历史的本位:“北洋史”研究(笔谈)——从北洋军阀史到北京2015-07-13
- 王振羽:公道世间唯白发2015-06-30
- 严泉:半总统制的初创:1925年民国宪法草案的政体设计2015-06-13
- 袁伟时:研究民国历史三大忌——再评尚小明教授的学风2015-06-12
- 李文鸿:民国时期武术的科学化变革2015-06-10
- 谢怀栻:台湾光复的司法垦荒者2015-06-06
- 孙家红:所谓“失踪者”:中国的法律学术传统严重断裂2015-05-16
- 马勇:一战与中国:一个历史节点2015-04-14
- 萧三匝:民国悍妇2015-04-03
- 张志铭:回眸和展望——百年中国律师的发展轨迹2015-04-02
- 王凯:民国教授的高薪生活2015-03-27
- 喻忠恩:民国时期广东人的地方意识2015-03-24
- 李方祥:被禁锢的民国“学术自由”2015-03-13
- 高强:民国初年东北移民实边舆论述略2015-03-11
- 冯建勇:民国边疆政治实践中的“民族自决”之讨论2015-03-11
- 刘星:民国时期的“法学权威” 2015-03-07
- 章继光:陈寅恪国文试题引起的风波2015-02-13
- 桑兵:走进新时代:进入民国之共和元年——日记所见亲历者的心路历程2015-02-05
- 桑兵:民国学人宋代研究的取向及纠结2015-02-05
- 李涛:民国时期关于大学招生考试的三次论争2015-02-04
- 严泉:民主政治实践课:民国国会的新认知2015-02-02
- 韩三洲:吕思勉遭遇的“危害民国罪”2015-01-28
- 周质平 耿云志 马勇:民国大师的道术变迁2015-01-20
- 叶曙明:民国学术是否被高估?2015-01-20
- 周质平 马勇 张海涛:从胡适出发,再探民国教育2015-01-20
- 苏琦:现代中国的夭折2014-12-12
- 马建标:观念·视角·取向:民国外交史研究反思与前瞻2014-12-09
- 苏全有:“民国学术热”:应为其降降温、消消毒2014-12-08
- 袁刚:如何看待民国乱局?2014-11-13
- 曾纪鑫:严复的起点与归宿2014-10-21
- 葛剑雄:被高估的民国学术2014-10-19
- 陈丹青:民国范儿是个什么范儿2014-09-25
- 许纪霖:革命后的第二天2014-09-16
- 许知远:横滨往事(二)2014-09-14
- 桑兵: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2014-08-01
- 杜正贞 王云婷:民国的招赘婚书与招赘婚诉讼2014-07-29
- 张鸣:民国政治的两难选择—《共和中的帝制》2014-07-04
- 吴启讷:中华民族宗族论与中华民国的边疆自治实践2014-06-06
- 李明:当前学运与中华民国民主困境原因之省思2014-05-07
- 蔡逸儒:中华民国如何才能成为一项资产?2014-03-09
- 袁伟时:我看到的家乡民国县乡政府2014-02-23
- 萧延中:民国政党政治理论的当代启示2014-01-26
- 张诚:民国时期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2014-01-03
- 韩琛:“民国机制”与“延安道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式冲突2013-12-07
- 杨念群:“断裂”还是“延续”?——关于中华民国史研究如何汲取传统资2013-11-01
- 胡应泉:难以担当的大任——从政治人物的角度探究民国初年议会民主的失2013-10-19
- 陈平原:为何“民国大学校长”难以重现2013-10-14
- 落花流水春去也——读《民国会社党派大辞典》杂记2013-09-03
- 陆建德:“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与许广平的“三一八”记忆2013-08-02
- 李零:也说“民国范儿”2013-07-21
- 胡文辉:民国学术圈2013-04-21
- 傅国涌:教育,永远面朝未来——《回望民国教育系列》总序2013-04-20
- 白先勇:我的父亲白崇禧和民国2013-03-28
- 杜力夫:论“中华民国宪法”的定位2013-03-24
- 马勇:重绘“民国前半程”历史轨迹2013-02-26
- 章永乐:民国初年的共和体制为何失败2013-02-04
- 张永:一百年前的中国大选2013-01-30
- 秦晖:民国历史的第二面相——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2012-10-22
- 龙武:民国的边疆和民族政策检讨2012-10-15
- 郑大华:张君劢与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2012-09-05
-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2012-08-28
- 傅国涌: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2012-08-05
- 杨昂: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2012-06-21
- 张军锋:陈独秀“危害民国罪”:民国史上的经典公案2012-05-20
- 章诒和:将军空老玉门关2012-04-15
- 程广云:民国三大政治遗产:人民主权以党治国政治协商2012-03-23
- 王铁群: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民主社会的开端2012-03-09
- 张永:民国初年的宪法危机2012-03-03
- 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六)2012-02-26
- 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五)2012-02-19
- 李晓兵:大陆应重新认识1946年宪法的价值2012-02-16
- 张鸣:民国元年的第一天2012-02-05
- 毕星星:旋生旋灭的《民国暂行报律》2012-01-10
- 胡晓明:民國1012012-01-02
- 李青:民国初年法制建构初探2011-12-26
- 杜君立:关中往事:民国十八年年馑2011-12-05
- 《民国丛书》书目一览2011-12-02
- 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三)2011-11-18
- 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二)2011-11-18
- 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一)2011-11-18
- 海裔:“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2011-11-16
- 杨素:秋海棠——“中华民国全图”流变史2011-11-16
- 傅国涌:民国课本小史2011-10-22
- 杨照:“中华民国”四字的来源2011-10-17
- 谢盛友:中华民国不是秋海棠2011-10-16
- 谢盛友:民国百年土地资产2011-10-16
- 傅国涌:回望民国更多的不是怀旧而是寻找2011-10-09
- 谢盛友:民国百年教育资产2011-10-06
- 傅国涌:对话与共识:谈判桌上出生的民国2011-09-29
- 汪朝光:必须实事求是评价蒋介石的历史功过2011-09-25
- 杨奎松、陈丹青等:民国是历史还是现实?2011-09-21
- 傅国涌:晚清民国老课本的新生命2011-09-15
- 刘仰:永远难忘的“民国范儿”2011-08-03
- 吕文浩:知识分子与民国废历运动三题2011-06-22
- 陈仪深: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2011-06-03
- 王也扬:民国政治逻辑与人心向背2011-05-13
- 刘景岚:国民党与台湾政治转型的内在关联性2011-04-01
- 谢盛友:中华民国在哪里2011-03-12
- 杨光:一场被遗忘的多党制试验2011-01-24
- 阿忆:子虚乌有的飞狗事件2011-01-16
- 桑兵:民国学界老辈学人的学术传承2010-12-24
- 南之默:1925:共和的消失2010-12-02
- 来丰: 民国政府与韩国独立运动2010-10-20
- 李勇军:民国中期稿费标准摭谈2010-10-04
- 刘超:中国大学的去向2010-06-01
- 张群:民国时期的住宅权保障制度2010-04-22
- 傅国涌:深水静流——追忆民国生活 2010-04-16
- 傅国涌:追寻律师的传统2010-03-29
- 陈子明:政学往事与路径选择2009-05-30
- 谢泳:从《观察》的言论看四十年代大学教授的精神状态2009-04-15
- 傅国涌:潘光旦烟斗上的铭文2009-02-14
- 傅国涌:贺麟: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2008-12-13
- 曾颖:没有下半生的《梅兰芳》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2008-12-09
- 张颐武:期望重睹风华:我心中的前门 2008-11-14
- 吴远鹏:做人,本当如此——我看《民国那些人》2008-11-06
- 张鸣:军国与民国的两套逻辑2008-10-03
- 张鸣:民国的三个面相 思想文化繁盛的时代2008-07-19
- 刘昶:革命的普罗米修斯: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师2008-06-24
- 孙昌富 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2007-04-29
- 徐贲:民族主义、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200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