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信受学者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明显增高。
最新文章
- 死亡定制服务来到德国2020-03-08
- 邹兵建:社科法学的误会及其风险2019-07-18
- 苏国勋:涂尔干与当代社会理论——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理性主义性质2018-09-29
- 刘晨:悲叹的诞生:个案视野下的青年博士之死2018-01-21
- 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2017-09-21
- 韩乾:不要怂2017-03-17
- 刘晨:农村的“癌症伦理”:自杀比不自杀好2016-10-16
- 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2016-09-27
- 刘燕舞:农村老年人自杀及其危机干预(1980-2009)2016-03-13
- 桂华:理解中国农民的自杀2016-03-13
- 刘涛: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农民自杀2016-03-13
- 吴飞:自杀与中国人类学研究2016-03-13
- 林春田 张海涛:文人自杀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困境2016-03-07
- 木匠猿:对林嘉文哲学式自杀的回应2016-02-28
- 周晓虹:社会学主义与社会学年鉴学派2015-12-07
- 潘毅:工人集体跳楼是资本逼的“以暴制暴”2015-08-11
- 陆建德:互文性、信仰及其他2015-07-11
- 李文倩:维特根斯坦与自杀问题2015-05-10
- 沈从文:自杀2015-03-24
- 老别:中学生和底层青年成为“殉情自杀”主要人群2014-11-18
- 沈栖:自杀低龄化的思索2014-11-18
- 吴飞:自杀问题再反思2014-11-17
- 周光权: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定性2014-11-16
- 贺雪峰:老无所依在中国——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中的养老问题2014-04-13
- 郭俊霞: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婚姻关系与妇女自杀2014-01-01
- 陈柏峰:反抗与绝望:农村社会转型中的未婚青年自杀2014-01-01
- 彦一狐:赤子归巢 ——也谈诗人自杀2013-12-28
- 杨华:“结构—价值”变动的错位互构:理解南方农村自杀潮的一个框架2013-12-14
- 俞飞:自杀罪的前世今生2013-02-20
- 谢泳: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2013-02-02
- 钱叶六:参与自杀的可罚性研究2013-01-15
- 姚万勤:论教唆自杀可罚性对共犯理论的动摇2012-09-25
- 贺雪峰 郭俊霞:试论农村自杀的类型与逻辑2012-09-23
- 七猫:最艰难的战斗,发生在战争之后2012-09-05
- 徐贲:他们为什么自杀2012-05-05
- 罗博学:从尚于博自杀看抑郁症的困境与出路2012-04-17
- 施卫江:恐怖主义猖獗的伦理学反省2011-09-28
- 钟琴 桂华:农民自杀潮的发生机制2011-09-14
- 何亚福:扑朔迷离的自杀数据2011-09-11
- 陈兴良: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之定性研究2011-07-07
- 景军 等: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2011-06-12
- 徐诗凌:中国式自杀:悖谬与出路2011-03-05
- 刘燕舞:自杀研究:困境表述、理论检视与进路转换2010-10-18
- 王贵松:自杀问题的国家立场2010-08-02
- 唐文明:中国式自杀:平常人的希望与绝望2010-05-10
- 贺雪峰:农村老年人为什么选择自杀——湖北京山农村调查随笔之二2009-08-14
- 王岳川:世纪末诗人之死的文化症候分析2009-04-10
- 陈柏峰:价值观变迁背景下的农民自杀问题——皖北李圩村调查2009-03-09
- 陈行之:关于自杀行为的形而上学解释2008-08-05
- 吴稼祥:自杀是个人决断,也是社会现象——与崔卫平商榷2007-12-31
- 崔卫平:不同意吴稼祥先生关于自杀的表述2007-12-30
- 吴稼祥:死之花——从海子到余地、余虹的绽放200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