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恶与公正
玉闪夫人的这番追问令我动容、感佩甚至欣喜。在我看来,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根本意义上并不在于有多少理想主义者和行动主义者,也不在于我们做过多少抗争,付出过多少代价,而在于那种哈姆莱特式的对自我正当性的拷问:to be, or not to be. 是的,我也曾经这样安慰说,没有必要有这么大的伦理负担,首先,玉闪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良知和思行的一致性;其次,他并没有进行过道德绑架,那些愿意和他一同共事的人,都是出于成年人的自由选择;第三,每个人对自己的行动和后果负责,这种连累完全超过了当初的预料,也是行动者无法掌控的,等等等等。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说辞,但我还是想强调,伦理拷问的重点并不在此,并不在于面对这种困境,找到一些理由,来获得内心的平安,或证明自己的正确。
完全不是这样。伦理拷问首要指向的,永远是对各种自以为义的审视。这才是使那种道德困惑能得到真正解决的钥匙,包含着信仰之奥秘的钥匙。我这样说并没有抹杀行动和理想的价值,也没有否认有一些明显的公义与不义是如此容易区分,岂能混淆是非。如果在赤裸裸的邪恶与不公面前,都不敢承认某些自明的公义,不敢以公义来对抗不义,不愿以行动来改变苦难,那还谈什么人的尊严和活着的价值?可是,在这基础上,我们还有必要再前进一步。正是这样的为义受苦,可以及时击碎好人们那种自满自足的错觉。玉闪进去之前的焦虑,他与同道之间各种无谓的争论,早已暴露了这背后的危机。而失去自由,反倒使他有了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就像那个俄狄浦斯,只有在刺瞎自己的双眼后,才知道自己原先是多么的盲目。想想这该是多么的荣幸,就像玉闪夫人说的那样,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礼物?
是的,我们都可以把痛苦作为一种礼物,而不是视为单纯的诅咒。奥斯卡·王尔德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种是当人得到之后。”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世界上也有两种喜剧,一种是没有失去想要的,另一种是在失去之后。面对邪恶与苦难,在世的努力是一个维度,而仰望神的救恩,则是另一个维度,能穿越所有维度的维度。上帝曾对以色列人说,“我必粉碎你们夸耀的力量”,就要这样,就得破碎,才有重建的可能。凭什么好人就不能受苦呢?在一次次的伦理拷问之后,我们一点点地赢得信心,并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接近那更高的真理与更辽阔的爱。我们这些愚拙之人,失去越多,领受才越多,才越不忘赐给我们生命的活水源头。当我们从痛苦中不断学习信心的功课,或许才能一窥良善与公正的奥秘,从而带着永恒而悲悯的目光,像上帝爱我们一样,去爱世间的好人与坏人,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邻人。
进入专题: 恶与公正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2359.html 文章来源:共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