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西方国家的政治学与中国的政治学迥然不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学是建立在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基本常识之上的政治学,因此,西方国家政治学者在研究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时候,不需要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作出基本的假设;而中国的政治学者在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时候,必须对西方国家称之为常识性的东西重新加以研究,在中国政治制度基础之上,建立中国政治学的基本假设,因为只有这样,在研究中国政治现象的时候才会触及本质性的东西,才能接近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规律。
笔者的观点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给政治机会主义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契机,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实行的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在客观上使政治机会主义或者政治投机主义泛滥成灾。研究中国政治现象的时候,一定要从基本假设入手,对现代政党政治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中国宪法和法律实践,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出良好的建议。笔者无意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各国政治制度的优劣,但既然分析中国官场的机会主义,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纯粹的理论解释或者学术分析,其中不带有任何“政治”的色彩。这是在当今中国进行政治学研究的时候,应当特别申明的内容。
需要特别解释的是,笔者在分析政治现象的时候,不太赞成把机会主义看作是一个贬义词。在现代多元化社会机会主义实际上是充分把握机会的实用主义,或者这样说,机会主义就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操作观念。通常人们把机会主义解释为不择手段,以结果来衡量一切,不按规则办事。可是,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机会主义既是一种生存的法则,同时也是一种常态化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机会主义所带来的各种灾难性后果,从而确保各国的民主政治真正实现主权在民。
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现代政党政治的本质,也使得各国在政治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本国的法律制度。机会主义作为一个学术上的概念或者现实存在,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讨论机会主义在中国官场的表现,实际上就是要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不能因为现代政党政治普遍存在着机会主义,而彻底否定现代政党政治,也不能因为中国政治改革中官员的评价体系为机会主义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而彻底地否定党政官员评价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来说,主权在民的原则是所有国家民主政治的最高原则,无论是联邦政治体制还是中央集权制,无论是三权分立还是议会内阁制度,都必须服从于主权在民的原则。如果只看到各国政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而忘记了主权在民的最高原则,不尊重公民基本的选举权利,热衷于宫廷政治、“集体总统制”或“精英协商制”,那么,这样的政治就是在转移视线,掩盖真相,就是典型的政治机会主义。
少数学者关于各国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之所以令人哑然失笑,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只看到了形式而没有看到内容,只看到了三权分立体制下有时出现的政治效率低下的现象,而没有看到定期举行的普遍选举给公民带来的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权力的机会。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