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民主化
[2]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Terry Lynn Karl,“What Democracy Is…and Is Not”,In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Democracy,edited by Larry Diamond and Marc F. Plattner,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40. 中文译文见菲利普.施米特、特丽.林恩.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载于《民主与民主化》,刘军宁编,李柏光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页,译文漏译了“indirectly”,似乎也不够畅达,因此笔者依据英文原文作了一点修改。
[3]David Potter,David Goldblatt,Margaret Kiloh,Paul Lewis. (eds.)(1997). Democratization,Polity Press. P.6.
[4]参见沈友军:《当代西方学者关于民主产生条件的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塔图.温汉南(Tatu Vanhanen)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见Tatu Vanhanen,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147 states,1980~88,pp.36-47.Taylor & Francis New York Ins. 1990.
[6]西摩.马丁.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其中第二章“经济发展与民主”和第十四章中的“民主政治的社会条件”。
[7]〔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独裁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年,第348-9页。
[8]Tatu Vanhanen,Prospects of democracy: A study of 172 countries,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7,pp.22-3.
[9]Karl A. Wittfogel,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7.
[10]Tatu Vanhanen,Prospects of democracy: A study of 172 countries,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7,p.25.
[11]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12]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5-8页。
[13]〔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制度》,三联书店(上海),1992年,第236页。
[14]Rustow,Dankwart A.(1970).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toward a dynamic model”,Comparative Politics,April,p.350-61.
[15]J. Roland Pennock,Democratic Political Theory,Princeton,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p.257.
[16]Raymond D. Gastil,“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democrac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38(2),1985,pp.161-79.
[17]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6页。
[18]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55页。
[19]参见沈友军:《民主化解释:向一种新框架发展》,《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0]〔英〕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沈阳出版社,1999年,第41页。译者将作者译为波珀,似乎欠妥,我将它改为波普尔。
[21]亨廷顿出版《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是1991年,这里所说的另一名著是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9页。
[23]Przeworski,Adam,“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see O’Donnell,Guillermo.,Schmitter,Philippe C.,and Whitehead,Laurence.(eds).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Prospects for democracy,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Pridham,Geoffrey. (ed.),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Southern
Europe,Latin America and Eastern Europe. Dartmouth,1995,“Introduction”.
[24]Pridham,Geoffrey. (ed.),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Southern
Europe,Latin America and Eastern Europe. Dartmouth,1995,“Introduction”.
[25]〔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高鸿业等校,姚开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参见高鸿业为其写的《译者序》。
[26]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27]《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一书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8]对于这一理论的系统批评见林岗、张宇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29]道格拉斯.C.诺斯:《对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发展的交易成本分析》,载于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6页。
[30]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64页。
[31]在多数情况下,诺斯是从经济绩效的视角谈“有效”或“无效”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在讨论政治制度的“有效”或“无效”,有效(或无效)的政治制度在有效(或无效)性体现在降低政治交换的不确定性程度,促进政治组织及其企业家之间的政治交换上。
[3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00页。
[33]参见我的博士论文《非民主政治的经济学解释—对人类另一类政体的研究》,该论文完成于2002年5月,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进入专题: 民主化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2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