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凝结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济原论》中的方法,其实已经在王亚南30年代的思想探索中酝酿。在王亚南诞辰120周年后的今天回望他的学术生涯,20世纪30年代正是塑造其经济思想的“轴心时代”。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王亚南全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0&ZD06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郭大力:《译者跋》,载卡尔·马克斯:《资本论》第3卷,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版,第763页。
②蒋夷牧、王岱平:《生命的辙印》,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9页。
③王亚南:《自传》,转引自蒋夷牧、王岱平:《生命的辙印》,第20页。
④王亚南:《经济学史序论》,载《读书与出版》第2、3期合刊(1933年),第47页。
⑤王亚南:《经济学史序论》,载《读书与出版》第2、3期合刊(1933年),第47页;蒋夷牧、王岱平:《生命的辙印》,第20页。
⑥王亚南:《经济学史》上卷,上海:民智书局1933年版。
⑦王亚南:《政治经济学史大纲》,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版。
⑧郭大力:《西洋经济思想》,上海:中华书局1950年版。
⑨同注①,第764页。
⑩郑易里:《最早的中文全译本〈资本论〉》,载《革命文物》1978年第3期,第45—46页。
11“就第一卷说,序跋以及由第一篇至第四篇是我译的;第五篇至第一卷终,是亚南译的;就第二卷说,序和第一篇是亚南译的;第二篇第三篇是我译的。但到了第三卷,因为亚南担任更重要工作的缘故,他只能译极少的部分了(第六篇第三十七章至四十章),其余的部分就都归到我肩上来了。我为使译名统一,笔调近于一致起见,当时对全稿负起责任。”郭大力:《译者跋》,载卡尔·马克斯:《资本论》第3卷,第764页。
12同注⑩。
13关于上述德文版和日文版的翻译状况,参见宇野弘蔵、大島清編集『資本論辞典(縮刷普及版)』青木書店、1966年、695—696頁、727—729頁。
14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永安:经济科学出版社1946年版;郭大力:《生产建设论》,永安:经济科学出版社1947年版。
15王亚南:《略论经济学之基础并答辛茹君》,载《读书杂志》第1卷第6期(1931年),第4页。
16同上,第10页。
17此处所称的“政治经济学对象有限论”概念援引自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出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此书是苏联解体前比较权威的相关教材之一。由于此书中译本并未附录许多专有名词的原文,故本文亦同时参考了俄文原版。Д.К. Трифонов and Л.Д. Широкорад, eds., История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Экономии Социализма, 2-е изд. ed. (Ленинград: Изд-во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83)。有限论的意义和中文常说的狭义政治经济学不太相同。中文的狭义政治经济学概念一般与广义政治经济学相互补充,但有限论却否认广义政治经济学。
18即王亚南曾征引过的《国民经济学入门》(Einführung in die Nationalökonomie)早期中译本和日译本:罗撒卢森堡:《新经济学》,陈寿僧译,上海:中国新文社1927年版;ローザ・ルクセンブルグ『経済学入門』佐野文夫訳、叢文閣、1926年。
19王亚南的有限论思想残留至194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史大纲》。他指出:“广义经济学”只是“经济思想”,而“狭义经济学”才是“应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要求”才得以形成的“近代严格意义经济学”。王亚南:《政治经济学史大纲》,第2页。但随后他又在另外一篇论文中订正了上述说法:“这里特附加说明,在拙著《政治经济学史大纲》第一章第一节中,我自己也曾犯了一个错误,认为严格意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到资本主义社会才有作着科学研究的可能与必要。而在以前的社会,则无此必要与可能。那错误是从1933年旧版《经济学史》中沿袭下来的。新版第二版原已全面改定过来,但改订稿寄去,书已印出了。”王亚南:《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发凡(下)》,载《新中华》第14卷第6期(1951年),第29页。
20辛茹:《短评:质王亚南先生》,载《读者》第1卷第1期(1931年),第113—115页。
21“总之一句话,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要求经济学之产生,亦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才有作为科学研究之可能与必要。”王亚南:《略论经济学之基础并答辛茹君》,载《读书杂志》第1卷第6期(1931年),第9页。
22王亚南:《封建制度论》,载《读书杂志》第1卷第4、5期合刊(“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1辑)(1931年),第47页。
23《编者的话》,载《读书杂志》第1卷第4、5期合刊(“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1辑)(1931年),第1页。
24最早涉及生产人民党内部派系矛盾者,是以记者身分亲自在“闽变”时期的福州进行访问的伊罗生。他将第三党和“社会民主党”的矛盾视为“闽变”内部最主要的派系矛盾,并称“社会民主党”将第三党挤出“人民革命政府”。伊罗生所称的“社会民主党”就是《读书杂志》同人。而旅日学者周伟嘉则在伊罗生观点的基础上,将“社会民主党”改称为神州国光社派。神州国光社即《读书杂志》的出版社。伊罗生:《在福建所见的“激烈”辞句与实地状况》,载《中国论坛》第3卷第3期(1933年),第1—12页;周偉嘉『中国革命と第三党』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1998年、184—220頁。
25同注②,第30页。
26编者:《论言论自由(代发刊词)》(1933年12月18日),载《人民日报》1933年12月21日,第3张第2版。
27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事变档案资料(1933.11—1934.1》,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28《人民日报社社长易人:胡秋原辞职王亚南继任》,载《人民日报》1933年12月13日,第1张第3版。
29《首都私立中等以上学校应向文委会重行登记:文委会昨公布第七次会议记录》,载《人民日报》1933年12月21日,第1张第3版。
30王亚南提出的方案可参见《人民日报大改革:决提早出版时间,一周后准每晨六时出报》,载《人民日报》1933年12月15日,第2张第1版。
31同注26。
32《王亚南氏昨在政训处讲演:题为新经济学,听众五百余人》,载《人民日报》1933年12月17日,第1张第3版。
33《人民日报》1933年12月18日(第3张第2版)、1933年12月21日(第3张第2版)、1933年12月22日(第3张第2版)、1933年12月23日(第3张第2版)、1934年1月9日(第3张第2版)、1934年1月10日(第3张第2版)。
34王亚南:《生产经济学(续)》,载《人民日报》1933年12月21日,第3张第2版。
35《建议生产人民政权共分八步进行》,载《人民日报》1933年12月14日,第1张第2版;《生产人民党总纲草案》,载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事变档案资料(1933.11—1934.1》,第55—68页。
36同注32。
37王渔邨(译著):《中国社会经济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38王渔邨:《中国经济读本》,上海:一般书店1937年版。王亚南撰写此书之前还有杜鲁人(何干之)与任曙各自撰写的同名书,均由上海“现实出版部”在1934年出版。另外,王亚南的《中国经济读本》与本文前引《经济学史》上册、《中国社会经济史纲》、《中国经济原论》、《政治经济学史大纲》等专著均已重新校勘,收录于《王亚南全集》(厦门大学2021年版)中。
39森谷克己『支那社会経済史』章華社、1934年。森谷此书有三种中译本。分别是王亚南译本(1936年版)、陈昌蔚译本(《中国社会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以及孙怀仁译本(《中国社会经济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后两种译本都是全译本,王亚南译本则在译出森谷克己的全书之后,另外加上了自己写的绪论。
40王漁邨『支那経済読本』田中忠夫訳、學藝社、1937年。
41同注37,第22页。
42王渔邨:《中国经济读本》,第22页。
43章振乾(撰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闽西农村调查日记[1945年4月——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6年。
44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5王亚南:《恐慌学说之理论的检讨》,载《文化杂志》创刊号(1931年),第1—18页。该文批判了中国经济学社成员唐庆增《马克斯经济思想与中国》一文关于马克思主义不足以研究中国经济的论点。
46杜林:《评李权时博士的消费问题解决法》,载《新思想月刊》第7号(1930年),第1页。
47王既知:《李权时经济学批判》,载《二十世纪》第1卷第8期(1932年),第151—187页。
48赵兰坪:《经济学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9吴世瑞:《经济学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50李权时:《经济学原理》,上海:民智书局1933年版。
51朱通九:《书报评论:批评李权时著经济学原理》,载《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30年),第232—246页。
52刘南陔:《评李权时的消费论》,载《商业杂志》第4卷第3号(1929年),(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6792.html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