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77)《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第2508页。
(78)张传官:《急就篇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417-430页。
(79)参见该句颜师古注、王应麟补注,张传官:《急就篇校理》,第423页。
(80)《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26页。
(81)张传官:《急就篇校理》,第431-434页。
(82)《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页。
(83)张传官:《急就篇校理》,第449-450页。
(84)张传官:《急就篇校理》,第449页。
(85)参见张娜丽:《西域出土文書の基礎的研究:中國古代にぉける小學書·童蒙書の諸相》,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第116-131页。
(86)石声汉:《试论崔寔和四民月令》,崔寔撰,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9-108页。
(87)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卷三,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163页。
(88)邢义田:《汉代边塞吏卒的军中教育》,《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第585-594页。
(89)参见福田哲之:《説文以前小学書の研究》,东京:创文社,2004年,第120-154页;张娜丽:《西域出土文書の基礎的研究:中國古代にぉける小學書·童蒙書の諸相》,第88-101页。张传官《试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复旦学报》2012年第3期)指出新刊布的肩水金关汉简中同样存在《急就篇》残迹。
(90)北京历史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望都汉墓壁画》,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5年,第9页。孟昭林:《无极甄氏诸墓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文物》1959年第1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安平东汉壁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0-13页。
(91)北京历史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望都汉墓壁画》,第9页。安志敏:《评“望都汉墓壁画”》,《考古通讯》1957年第2期。
(92)《后汉书》卷八○上《文苑上·王隆传》,第2609页。
(93)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1-24页。
(94)《太平御览》卷一五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62页。
(95)《续汉书·百官志》,《后汉书》,第3555页。
(96)参见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59-378页。
(97)参见阎步克:《王莽官制改革新论》,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编:《清华历史讲堂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92-110页。
(98)《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22页。
(99)参见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第379-484页。
(100)《汉书》卷二二《礼乐志》,第1035页。
(101)参见佐藤达郎:《胡広〈漢官解詁〉の编纂:その経緯と耩想》,《史林》(东京)第86卷第4号,2003年。
(102)《续汉书·百官志》,《后汉书》,第3555页。
(103)参见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1-74页。徐冲新作《王隆〈汉官篇〉小考》(《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恶精英的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74-202页)指出《汉官篇》所述制度的断限当为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九月至十二月。该文还对王隆的经历及《汉官篇》的学术渊源作了深入探讨,请参看。
(104)参见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9-216页。
(105)遠藤祐子:《漢代にぉける地方官学の政治的機能》,《立命館史学》第14号,1993年。邹水杰:《两汉县行政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7-139页。
(106)《后汉书》卷八○下《文苑下·刘梁传》,第2639页。
(107)洪适:《隶释》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0页。
(108)佐藤达郎:《胡広〈漢官解詁〉の编纂:その経緯と構想》,《史林》(东京)第86卷第4号,2003年。
(109)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3-15、17页。
(110)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3、15-16页。
(111)《北堂书钞》卷六四,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62页;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三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8页。第2条系孙星衍漏辑的佚文。
(112)《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26页。
(113)《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22页。
(114)《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30页。
(115)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5页。
(116)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3页。
(117)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2页。
(118)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3页。
(119)参见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4-333页;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第133-306页。
(120)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4页。
(121)《续汉书·律历志》刘昭注引蔡邕《戍边上章》:“臣所师事故太傅胡广,知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与臣,虽未备悉,粗见首尾。”(《后汉书》,第3083页)《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谢沈《后汉书》:“太傅胡广博综旧仪,立汉制度,蔡邕依以为志。”(《后汉书》,第3101页)
(122)福井重雅:《蔡邕〈独断〉の研究》,《陸贾〈新語〉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2年,第136-143页。
(123)《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第967页。
(124)《文选》卷三七刘越石《劝进表》李善注引应劭《汉官仪》曰:“太子太傅,琢磨玉质,言太子有玉之质,琢磨以道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03页)《北堂书钞》卷五四引应劭《汉官》曰:“执金吾,典执金革,以御非常。”(第200页)以上二句与《汉官解诂》中文字一致,见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6-17页。
(125)刘知幾撰,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卷一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17页。
(126)吴树平:《蔡邕撰修的〈东观汉记〉十志》,《秦汉文献研究》,第172-211页。
(127)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22页。
(128)《续汉书·舆服志》,《后汉书》,第3666-3668页。
(129)福井重雅编:《訳注西京雜記·独断》,第319-345页。
(130)刘知幾撰,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卷三,第52页。参见吴树平:《〈东观汉记〉的缺陷与诸家后汉书》,《秦汉文献研究》,第276-295页。
(131)《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第970页。
(132)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后汉书》附录,第1页。
(133)《南齐书》卷五二《文学·檀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1页。
(134)《续汉书·礼仪志》,《后汉书》,第3131页。
(135)《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26、731页。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872.html 文章来源:《文史哲》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