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歌德
--------------------------------------------------------------------------------
[1][德]歌德:《同拿破仑谈话》(1808年10月2日),《歌德散文选》,陈宗显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2]《歌德谈话录》(1828年3月12日),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页。
[3]冯至:《歌德与人的教育》(1945年8月12日),《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4]引自冯至:《歌德的〈西东合集〉》(1947年9月),《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4页。
[5]冯至:《歌德与人的教育》(1945年8月12日),《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6]郭沫若:《致宗白华》(1920年1月18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7]梁宗岱:《李白与哥德》(1934年12月15日),黄建华主编:《宗岱的世界 诗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4页。
[8]梁宗岱:《论诗》(1931年3月21日),黄建华主编:《宗岱的世界 诗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123页。
[9]冯至:《歌德与杜甫》(1980年8月),《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188页。
[10]宗白华:《<歌德评传>序》(1932),《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11]郭沫若:《致宗白华》(1920年18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页。
[12]同上书,第19、20、22、46页。
[13]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1910),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上,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474页。
[14]杨丙辰:《歌德何以伟大》(1932),宗白华等著:《歌德研究》(即1933年由南京钟山书局初版的《歌德之认识》的再版),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76页。
[15]唐君毅:《孔子与歌德》(1932),《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重庆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401页。
[16]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195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17]陈铨:《中德文学研究》(1936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18]李长之:《德国古典精神》,重庆东方书社1943年版,第177页。
[19]同上书,第127页。
[20]徐仲年:《歌德的浮士德》(1932),宗白华等著:《歌德研究》第170—171、175页。
[21]1932年是歌德逝世100周年,也是中国文化界的“歌德年”。仅在北京,几乎所有重要的报刊,如《德华日报》、《大公报》文学副刊、《北平晨报》、《鞭策周刊》、《清华周刊》、《读书杂志》、《新时代》月刊、《现代月刊》等都出了专版,许多知名学者都写了文章。人们迫不及待地要进行纪念活动,以至于北平各报因为误会,居然在1931年就发表了歌德百年祭的文章。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以前广东省政府曾把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当作迷信戏禁演过,一时传为国际笑谈。”(田汉:《怎样做戏改工作》[1950],《田汉文集》第16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1929年12月田还写过“歌德与现代中国——评广州禁演《浮士德》”一文。
[22]王国维:《教育偶感四则》(1904年),《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547页。
[23]闻天即张闻天,参见杨武能:《歌德与中国》,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11—112页。
[24]李长之:《歌德之认识》,上海:《新月》4卷7号(1933年6月1日)。
[25]陈铨:《浮士德精神》(1940),韩潮编:《陈铨德国文学研究论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56—57页。
[26]梁宗岱译:《浮士德》,黄建华主编:《宗岱的世界·译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27]宗白华:《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和创造生活》(1919年11月15日),《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92、105页。
[28]参见杨武能:《歌德与中国》,第136—154页。
[29]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1932年3月),《宗白华全集》,第2 卷,第1页。
[30]《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19页。
[31]1928年,庐剑波回顾自己初读《维特》时的情境:“在那时,我初读到创造社的著作和译述,在其中,有一本便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可是我正因为那时的热情,并且脑中存着浪漫的传奇思想,所以竟至洒了不少的眼泪,而且不忍卒读地中途抛下了。……随后,我得以顺江东下,在南京住了学校,……热情和幻想是绝不会被长江冲淡的,反之,因为和外面的风景人物接触,心中更觉有不可遏抑的情怀,大自然和一切外来的诱惑,更炽热着爱恋的焰火,所谓‘青年男女谁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而在那个烦闷的期间,又才读完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庐剑波:“关于维特剧本”,《文学周刊》328期[1928年8月5日]。引自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第79页。)
[32]《歌德谈话录》(1824年1月2日),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33]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34]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1922年1月),《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0—315页。
[35]宗白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932年),《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34页。
[36]郭沫若:《湘累》(1920年12月27日)、“天狗”(1920年2月),《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54页。
[37]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1922年1月),《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1、312页。
[38]宗白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932年),《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26页。
[39]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195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40]刘纳:《青春生命的感悟——从一个角度看“五四”新诗,兼与辛亥革命时期进步诗歌比较》,载北京:《文艺研究》1988年第2期,第79页。
[41]宗白华:《<蕙的风>之赞扬者>(1923年1月13日),《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447页。
[42]宗白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27—28页。
[43]王国维:《尼采氏之教育观》(1904年3月),佛雏辑:《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82页。
[44][法]安托万·基扬:《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1899),黄艳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45]李长之:《德国古典精神》序,第1—2页。
[46]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
[47]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1932年3月),《宗白华全集》第2 卷,第1、2页。
[48]《歌德谈话录》,第129页。歌德还以一首小诗《迷娘歌》来表达对古希腊丽日蓝天的向往:“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尼采也说:“一般地说,能够向希腊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和出众的优越了。”(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86—87页。)
[49]王国维1906年就简要介绍过德国“新人文主义”。(参见王国维:“论近世教育思想与哲学之关系”,佛雏辑:《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集》。)
[50]冯至:《歌德的<西东全集>》(1947年9月),《冯至全集》第8卷,第67页。歌德晚年的《西东合集》有云:“谁若不从三千年/给一个清楚的答辩。/就在经验中永无答辩,/纵使活过一天又一天。”
[51][德]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573页。
[52]冯至:《<浮士德>海伦娜悲剧分析》(1980),《冯至全集》第8卷,第117页。
[53][德]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5、660页。
[54]同上书,第62—63、87页
[55]冯至:《<浮士德>海伦娜悲剧分析》(1980),《冯至全集》第8卷,第104、98—99页。
[56]《歌德谈话录》,第244页。
[57][德]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63页。
[58]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1—52页。
[59]程衡:《歌德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宗白华等著:《歌德研究》,第41—42页。
[60]《歌德谈话录》(全译本),洪天富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61]李长之:《德国古典精神》,第115页。
[62]冯至:《<浮士德>里的魔》(1943年1月),《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外国文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87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