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张中被降职外调后, 苏轼随即亦被逐出官舍:
潭州彭子民, 随董必察访广西, 时苏子瞻在儋州。董至雷, 议遣人过儋。彭顾董, 泣涕下曰:“人人家各有子孙。”董遂感悟, 止遣一小使臣过儋, 但有逐出官舍之事。 (8)
这一时期对苏辙的打击也是一样很严厉, 苏辙至雷州, 郡守张逢出钱替租房屋亦被停职, 苏辙为此再移循州:
东坡自惠迁儋耳, 子由自筠迁旱, 二公相遇于藤, 因同行。将至雷之境, 郡守张逢以书通殷勤, 逮至郡, 延入馆舍, 礼遇有加。东坡将渡海, 逢出送于郊。复官出钱僦居以馆子由。帅臣段讽闻之大怒, 劾逢馆留党人苏轼, 及为苏辙赁屋等事, 逢坐除名, 勒停。子由移循州。 (1)
绍圣章惇主政期间, 苏轼一再南贬, 然苏辙在《墓志铭》中仅以“居 (惠州) 三年, 大臣以流窜者为未足也。 (绍圣) 四年, 复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轻轻带过, 《宋史》本传沿用其说:“居 (惠州) 三年, 泊然无所蒂芥, 人无贤愚, 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 居昌化。”苏辙文中的“大臣”, 即章惇, 然苏辙未直书其名。
余论:苏辙曲笔记叙的原因
苏辙撰苏轼墓志铭时就与章惇的关系上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回忆和记叙, 刻意回避了一些真相, 原因有二:第一, 在与章惇的整个交往过程中, 作为当事人的苏辙很清楚, 仅从友情的角度论, 兄弟二人是有负于章惇的, (2) 元祐初攻击章惇最力的正是苏辙本人, 自然不便提及这一段旧事。第二, 苏辙作墓志铭时, 在建中靖国元年 (1101) 底, 本年三月章惇已贬至雷州, 再出恶语, 有落井下石之嫌, 同时因为亲情关系亦不便明言:苏辙与章惇的外甥黄寔为姻亲, 苏轼与黄寔亦极友善。 (3)
综上可知, 《宋史·苏轼传》来源于苏辙所作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在墓志铭中仅就元祐以前的关系而论, 认为苏轼“旧善章惇”, 而实际是以章惇友善苏轼为主。而元祐以后的关系未正面提及, 实际情形是, 苏辙兄弟攻击在前, 章惇报复在后, 苏辙作为当事人, 亲与其事, 故意将此段关系隐去, 回避了苏轼兄弟与章惇由友变敌的详情, 故致《宋史·苏轼传》中关于苏、章二人的往还情况及相关史实记载不全, (4) 特此补证。
注释
1 苏辙:《栾城集》, 曾枣庄、马德富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第1410-1423页。
2 苏轼:《苏轼诗集》, 孔凡礼校点, 中华书局1999年版, 第2641页。
3 《宋史》, 中华书局1976年版, 第10 810页。
4 见《宋人题跋·后村题跋》, 台北世界书局2009年版, 下册, 第418页。
5 (1) 苏轼:《苏轼文集》, 孔凡礼点校, 第1411页。
6 (2) 苏轼:《苏轼诗集》, 第155页。
7 (3) 苏辙:《栾城集》, 第19页。
8 (4) 《全宋文》,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第82册, 第374页。
9 (5) 曾慥:《高斋漫录》,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子部第344册, 第318页。这段记载对展现章惇个性极有意义, 后采入《宋史·章惇本传》:“ (章惇) 与苏轼游南山, 抵仙游潭, 潭下临绝壁万仞, 横木其上, 惇揖轼书壁, 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 垂索挽树, 摄衣而下, 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 神彩不动, 轼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 能杀人也。’惇大笑。”此条又见于王称:《东都事略》卷95, 孙言诚、崔国光点校, 齐鲁书社2000年版, 第814页。
10 (6) 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2002年版, 第330页。
11 (7) 王:《道山清话》,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子部第343册, 第658页。
12 (8) 苏轼:《苏轼文集》, 第2220页。
13 (9) 《全宋文》, 第82册, 第366页。
14 (10) 苏轼:《苏轼文集》, 第2220页。
15 (1) 《全宋文》, 第82册, 第366页。
16 (2) “昔先帝召臣上殿, 访问古今, 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 未蒙施行, 乃复作为诗文, 寓物托讽, 庶几流传上达, 感悟圣意。而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 因此言臣诽谤, 遂得罪。”苏轼:《苏轼文集》, 第829页。
17 (3) 苏轼:《苏轼诗集》, 第412页。
18 (4) 胡仔纂辑《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廖德明点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第223页。
19 (5) 叶梦得:《石林诗话》, 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第3册, 第2691页。
20 (6) 王巩:《闻见近录》,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子部第343册, 第207页。
21 (7) 周紫芝:《诗谳》,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第4页。
22 (1) 《宋史·鲜于侁传》:“苏轼自湖州赴狱, 亲朋皆绝交。道扬, 侁往见, 台吏不许通。”《宋史》卷344《鲜于侁传》, 第10938页。
23 (2) 《宋史·陈师锡传》:“轼得罪, 捕诣台狱, 亲朋多畏避不相见, 师锡独出饯之, 又安辑其家。”《宋史》卷346《陈师锡传》, 第10972页。
24 (3) 《答李端叔书》:“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苏轼文集》, 第1432页。
25 (4) 《与章子厚书》, 《苏轼文集》, 第1411页。
26 (5) 苏辙:《栾城集》, 第793页。
27 (6) 苏辙, 《栾城集》, 第809页。
28 (1) 苏辙:《栾城集》, 第827页。
29 (2) 苏辙:《栾城集》, 第851页。
30 (3) 苏辙:《栾城集》, 第879页。
31 (4) 苏轼:《苏轼文集》, 第774页。
32 (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36卷, 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5727页。
33 (6) 王称:《东都事略》, 卷95, 第814页。
34 (7) 《宋史》卷471, 第13710页。
35 (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第240, 第5830页。
36 (9)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5, 第5956页。
37 (10) 《宋史》卷15, 第282、284页。
38 (11) 《宋史》卷331, 第10648页。
39 (12) 《宋史》卷331, 第10668页。
40 (13) 《宋史》卷493, 第14180页。
41 (14) 《宋史》卷495, 第14209页。
42 (1) 苏轼:《苏轼诗集》, 第649页。
43 (2) 《宋史》卷471, 第13710页。
44 (3) 《宋史》卷339, 第10823页。
45 (4) 王称:《东都事略》卷95, 第814页。
46 (5) 施元之、顾禧、施宿注, 郑骞、严一萍编校《增补足本施顾注苏诗》卷10, 台北艺文印书馆1980年版, 第28页。
47 (6) 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第27卷, 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影印嘉庆二十四年 (1819) 镌武林韵山堂藏版刻本, 第6页。
48 (7) 《宋史》卷200, 第4999页。
49 (8) 王称:《东都事略》卷95, 第815页。
50 (9) 《宋史》卷336, 第10769页。
51 (10) 《宋史》卷343, 第10910页。
52 (11)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刘德权、李剑雄点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159页。
53 (1) “东坡在惠州, 尽和渊明诗。时鲁直在黔南, 闻之, 作偈云:‘子瞻谪海南, 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 细和渊明诗。渊明千载人, 子瞻百世士。出处固不同, 风味亦相似。’”彭乘:《墨客挥犀》,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2002年版, 第365页。
54 (2) 欧阳忞:《舆地广记》, 李勇先校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03页。
55 (3) 曾季貍:《艇斋诗话》,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310页。
56 (4) 陆游:《老学庵笔记》, 李剑雄、刘德权点校,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50页。
57 (5) 罗大经:《鹤林玉露》, 王瑞来点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315页。
58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5, 第11764页。
59 (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8, 第12100页。
60 (8) 王巩:《甲申杂记》,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子部第343册, 第182页。
61 (1) 曾敏行:《独醒杂志》,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第29页。
62 (2) 参刘昭明《苏轼与章惇之交游及相关诗文考论》 (《“国立”编译局馆刊》第27卷, 1998年6月) 及其《苏轼与章惇关系考》 (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刘昭明在《苏轼与章惇关系考·自序》中云:“前贤论二人交游之是非曲直, 扬苏贬章, 其来有自。然过度贬抑章惇, 恐亦违反史实, 有失公平。章惇虽凶狠, 早年确实关爱苏轼, 曾于乌台诗案力救苏轼。苏轼在情义的天平, 对章惇或有亏欠。”
63 (3) 《宋史·黄寔传》:“ (黄) 寔孝友敦睦, 世称其内行。苏辙在陈与寔游, 因结昏, 其后又与轼友善。绍圣党祸起, 寔以章惇甥故获免, 然亦不得久于朝著焉。”卷354, 第1112页。
64 (4) 关于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的不全、不实之处, 宋人早有质疑, 如周煇《清波杂志》卷3“东坡祠”条云:“坡之葬也, 少公 (案:指苏辙, 相对苏轼为长公而言) 铭其墓 (案:即苏辙所作之铭) , 皆非实录。其甚者, 以赏罚不明罪元祐, 以改法免役怀元丰, 指温公 (司马光) 才智不足, 而谓公斥逐出其遗意。称蔡确谤讟可赦, 而谓公进用由其选擢。章惇之贼害忠良, 而云公与之友善;林希之诬诋善类, 而云公尝汲引之……其然, 不其然乎?”周煇:《清波杂志》, 刘永翔校注, 中华书局1994年版, 第121页。本文只就苏、章关系一点展开论述。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2477.html 文章来源:史林 Historical Review 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