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臣窃见知枢密院章?, 始与三省同议司马光论差役事, 明知光所言事节有疏略差误, 而不推公心, 即加详议, 待修完成法然后施行, 而乃雷同众人, 连书札子, 一切依奏。及其既已行下, 然后论列可否, 至纷争殿上, 无复君臣之礼。然使?因此究穷利害, 立成条约, 使州县推行更无疑阻, 则?之情状犹或可恕。今乃不候修完, 便乞再行指挥, 使诸路一依前件札子施行, 却令被差人分户具利害实封闻奏。臣不知陛下谓?此举其意安在, ?不过欲使被差之人有所不便, 人人与司马光为敌, 但得光言不效, 则朝廷利害更不复顾。用心如此, 而陛下置之枢府, 臣窃惑矣……故臣乞陛下, 早赐裁断, 特行罢免, 无使?得行巧智以害国事。谨录奏闻, 伏候敕旨。 (6)
此后在弹劾其他人的奏章中都不同程度地继续攻击章惇, 如三月十六日上《乞责降韩缜第八状》云:“夫缜与蔡确、章惇均是奸邪, 皆能虐民乱国。章惇虽不能自引, 而褊中易动, 轻肆狂言……只如章惇之事, 台谏久以为言。是时陛下若即付三省议其可否, 则章惇之去留自出公议。陛下始既不忍, 养成惇恶。” (1)
五月二十八日上《乞责降吕和卿状》云:“谨按金部员外郎吕和卿, 本惠卿之弟, 而章惇所荐。和卿始以奏补入仕, 赋性愚騃, 方其历任未成考第, 而惇称其所至有声。当时士人无不窃笑。” (2)
八月八日上《言张璪札子》云:“昔王安石、吕惠卿首加擢用, 被以卵翼之恩, 收其鹰犬之效, 与章惇等并结为死党。熙宁弊法, 皆惇等所共成就。” (3)
为了配合攻击, 苏轼在苏辙的《乞罢章惇知枢密院状》后, 于同年三月二十日上《缴进沈起词头状》:“臣伏见熙宁以来, 王安石用事, 始求边功, 构隙四夷。王韶以熙河进, 章惇以五溪用, 熊本以泸夷奋, 沈起、刘彝闻而效之, 结怨交蛮, 兵连祸结, 死者数十万人……伏望圣明深念先帝永不叙用之诏, 未可改易, 而数十万人性命之冤, 亦未可忽忘。明诏有司, 今后有敢为起等辈乞叙用者, 坐之。” (4) 就章惇平定南蛮事进行论奏, 而苏轼此状与时论及其本人之前持论明显不合。
关于章惇用兵五溪事史传皆有记载, 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熙宁五年 (1072) 七月庚戌条载:“遣秘书丞、集贤校理、检正中书户房公事章惇察访荆湖北路农田、水利、常平等事。始议经制南、北江, 故徙夙及构, 又使惇往密图之。” (5) 《东都事略·章惇传》载:“熙宁初王安石秉政, 以惇编修三司条例, 除秘书丞集贤校理、检正中书户房公事, 察访荆湖用兵, 于是溪洞拓境数百里。” (6) 《宋史·章惇传》:“熙宁初, 王安石秉政, 悦其才, 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 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时经制南、北江群蛮, 命为湖南、北察访使……惇竟以三路兵平懿、洽、鼎州。以蛮方据潭之梅山, 遂乘势而南。” (7)
从相关史料看章惇用兵五溪也是取得成效的, 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熙宁五年十一月庚申条载章惇上奏言:“招谕梅山蛮猺令作省户, 皆欢喜, 争开道路, 迎所遣招谕人。得其地, 东起宁乡县司徒岭, 西抵邵阳白沙寨, 北界益阳四里河, 南止湘乡佛子岭。” (8) 熙宁六年 (1073) 六月癸亥条载章惇奏言:“权发遣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蔡烨元奏梅山利害及措置梅山、武冈猺人, 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 丁七万九千八十九口, 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 起税租及修筑武阳、关硖城寨, 其提点刑狱孙颀、权发遣提点刑狱朱初平、管勾常平司乔执中、知潭州潘夙并协力同议。” (9) 《宋史·神宗纪二》载“ (熙宁五年) 十一月壬申章惇开梅山, 置安化县”, “ (熙宁六年) 冬十月辛未, 章惇平懿、洽州蛮”。 (10) 《宋史·孙构传》:“章惇兴南、北江蛮事, 构谕降懿、洽二州, 纳归附州十四。” (11) 《宋史·张颉传》:“熙宁中, 章惇取南江地, 建沅、懿等州, 克梅山。” (12) 《宋史·蛮夷传一》:“初, 熙宁中, 天子方用兵以威四夷, 湖北提点刑狱赵鼎言峡州峒首刻剥亡度, 蛮众愿内属。辰州布衣张翘亦上书言南、北江利害, 遂以章惇察访湖北, 经制蛮事。而南江之舒氏、北江之彭氏、梅山之苏氏、诚州之杨氏相继纳土, 创立城寨, 使之比内地为王民。” (13) 《宋史·蛮夷传三》:“熙宁间, 以章惇察访经制蛮事, 诸溪峒相继纳土, 愿为王民, 始创城寨, 比之内地。” (14)
苏轼熙宁间对章惇平蛮战事也是积极肯定的, 熙宁八年 (1075) 他在所作的《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 (其一) 云:“功名谁使连三捷, 身世何缘得两忘”, (1) 其中“功名”正指用兵五溪事;而至元祐初年的奏状中则成为“结怨交蛮, 兵连祸结”, 足见苏轼前后持论标准之不统一。
在元祐旧臣的攻击下, 章惇罢去。《宋史·章惇传》“哲宗即位……刘挚、苏辙、王觌、朱光庭、王岩叟、孙升交章击之, 黜知汝州” (刘挚等人弹劾奏章皆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祐元年各卷记事) , (2) 其中以苏辙的攻击最为有力:《宋史·苏辙传》云“哲宗立, (辙) 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 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 用司马光、吕公著, 欲革弊事, 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 窥伺得失, 辙皆论去之。” (3) 《东都事略·章惇传》:“谏官苏辙论其奸恶, (章) 惇与 (蔡) 确皆逐去, 惇知汝州、徙扬州, 提举洞霄宫。” (4)
章惇被苏辙弹劾罢去, 埋下了此后章惇报复苏轼兄弟的伏笔, 也拉开了章惇与苏轼交恶的序幕, 宋人施元之曾云:“子厚时知枢密院, 以子由论罢, 致怨。绍圣初相哲宗, 东坡遂谪领海。” (5) 清人王文诰亦云:“公 (指苏轼) 与章惇自来交厚, 时子由既奏逐之, 公复形于奏牍, 自是为不解之雠矣。” (6) 施元之、王文诰所论比较公允。
四绍圣以后章惇报复苏轼
哲宗亲政, 绍圣元年 (1094) 四月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十一日苏轼落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 六月道贬惠州;苏辙当然未能幸免, 三月除端明殿学士、知汝州, 六月再降左朝议大夫、知袁州。章惇秉政裹挟私人恩怨和两派分歧, 试图扫除整个元祐党人的势力, 《宋史·刑法志》云:“绍圣间, 章惇、蔡卞用事, 既再追贬吕公著、司马光, 及谪吕大防等岭外, 意犹未快, 仍用黄履疏高士京状追贬王珪, 皆诬以‘图危上躬’, 其言浸及宣仁, 上颇惑之。最后, 起同文馆狱, 将悉诛元祐旧臣。” (7) 《东都事略·章惇传》亦载:“哲宗亲政, 召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惇既相, 引蔡卞为右丞。惇、卞执政, 谋所以释憾于元祐旧臣者……肆罗织窜逐元祐臣僚于岭海。” (8) 手段之刻薄也是前所未有的, 明显胜过元祐党人, 如打击司马光:“绍圣初, 御史周秩首论 (司马) 光诬谤先帝, 尽废其法。章惇、蔡卞请发冢斫棺, 帝不许, 乃令夺赠谥, 仆所立碑。而 (章) 惇言不已, 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 又贬崖州司户参军。” (9) 《宋史·许将传》亦载:“章惇为相, 与蔡卞同肆罗织, 贬谪元祐诸臣, 奏发司马光墓。” (10) 司马光卒后, 苏轼成为旧党的中坚人物, 自然会成为政敌章惇的打击对象, 而出于回击苏辙元祐初年的弹劾, 加害手段会更残忍和刻薄一些。
章惇绍圣年间在相位前后八年, 对苏轼兄弟的打击, 可谓无所不尽其极。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初抵达惠州, 章惇随即命程之才 (正辅) 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程为苏轼的表哥兼姐夫, 却因为苏轼姐姐在程家被虐至死, 两家遂成世仇, 四十年间不曾往来, 章惇作为苏轼的旧友当然知其详情, 遂欲借刀杀人:“东坡先谪黄州, 熙宁执政妄以陈季常乡人任侠, 家黄之岐亭, 有世仇;后谪惠州, 绍圣执政, 妄以程之才, 姊之夫, 有宿怨, 假以宪节, 皆使之甘心焉。” (11) 黄庭坚曾云:“子瞻谪岭南, 时宰欲杀之” (《跋子瞻和陶诗》) , (1) “时宰”即章惇。令章惇很失望的是, 程之才到惠州后不仅没有加害苏轼, 相反, 二人化解了两家四十多年的恩怨, 握手言欢、言归于好了。故绍圣三年 (1097) 三月即召程之才回京。绍圣四年 (1098) 苏轼再贬儋州, 昌化军安置, 当然背后的操刀手仍为昔日好友、今之政敌章惇。据载:“苏轼谪惠州, 有诗云:‘为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传至京师, 章惇笑曰:苏子尚快活耶?复贬昌化。” (2) “东坡海外《上梁文口号》云:‘为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章子厚见之, 遂再贬儋耳, 以为安稳, 故再迁也。 (3) 绍圣四年与苏轼同时遭贬还有苏辙贬雷州, 刘挚 (莘老) 贬新州, 黄庭坚 (鲁直) 贬新州。关于四人的被贬情况, 宋人有很多说法。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4载:“绍圣中, 贬元祐人苏子瞻儋州, 子由雷州, 刘莘老新州, 皆戏取其字之偏旁也。时相之忍忮如此。” (4) “时相”即章惇。罗大经所载更详细:
苏子瞻谪儋州, 以“儋”与“瞻”字相近也。子由谪雷州, 以“雷”字下有“田”字也。黄鲁直谪宜州, 以“宜”字类“直”字也。此章子厚鎚谑之意。当时有术士曰:“儋”字, 从立人, 子瞻其尚能北归乎!“雷”字, “雨”在“田”上, 承天之泽也, 子由其未艾乎!“宜”字, 乃“直”字, 有盖棺之义也, 鲁直其不返乎!后子瞻北归, 至毗陵而卒。子由退老于颍, 十余年乃终。鲁直竟卒于宜。 (5)
苏轼贬谪到海南后, 章惇意犹未尽, 因程之才前往广东按察没有达到目的, 再派为人险恶刻薄、并且与苏轼有仇的吕惠卿之弟吕升卿以及董必前往两广, 伺机加害苏轼。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曾布:“近闻遣吕升卿、董必察访二广, 中外疑骇, 以谓恐朝廷遣此两人往处置已窜黜者, 人言殊篏篏……况升卿兄弟与轼、辙乃切骨仇雠, 天下所知, 轼、辙闻其来, 岂得不震恐?万一望风引决, 朝廷本无杀之之意, 使之至此, 岂不有伤仁政。兼升卿凶焰, 天下所畏, 又济之以董必, 此人情所以尤惊骇也。必在湖南按孔平仲殊不当, 今乃选为察访, 众论深所不平。”上改容曰:“甚好。”陈次升又言:“陛下初欲保全元?臣僚, 今乃欲杀之耶?”上曰:“无杀之之意, 卿何为出此语?”次升曰:“今以吕升卿为广南按察, 岂非杀之耶?升卿乃惠卿之弟, 元?中尝监真州转般仓负罪, 恐外台按发, 尝托疾致仕。太皇太后上升, 自真州泛小舟, 隐姓名, 不七日至京师, 投匦上书。其人资性惨刻, 善求人过失, 今将使指于元?臣僚迁谪之地, 理无全者。”于是升卿罢其行。 (6)
尽管狠毒的吕升卿最终没有被派往两广, 而派出的董必同样是章惇的忠实爪牙。苏轼作为天下名士, 他初到海南, 一位名叫张中的军官慕其名节, 派兵将官驿修葺一番后留给苏轼暂时居住, 董必按察之后, 将张中降职, 后竟贬谪死在雷州监司任上, 其他人员也遭受了处罚:
(元符二年四月) 朝散大夫、直秘阁、权知桂州、广南西路都钤辖程节降授朝奉大夫。户部员外郎谭脄降授承议郎。朝散郎、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梁子美降授朝奉郎。(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2477.html 文章来源:史林 Historical Review 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