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总的来说,柏拉图认为,凡是生物都有灵魂;但是,最先出现的是人的灵魂。因为灵魂的内在结构是理性秩序,顺从理性运动,恢复其原有结构,乃是灵魂的自然运动。但是,由于灵魂受肉体的限制,它还可能向反自然的方向运动,即,肉体支配了欲望灵魂和激情灵魂,进而限制神圣灵魂的理性回归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其他各种生物的产生。我们可以称之为生物退化论。
5,结论
我们看到,柏拉图的灵魂观的中心线索是灵魂求善。他从道德,知识,和秩序等的角度来谈论善。虽然人们对善的认识可以不同,但是,柏拉图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要在思想上保持不断地追求认识善。也就是说,究竟善概念是什么好象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对善的不断认识。他在《费多篇》中是劝人追求美德,《国家篇》中是要求人认识善概念,而在《蒂迈欧篇》中则强迫人回归理性原则。柏拉图的这一对善知识的执着感染了他的读者,从而左右了古希腊思想史的发展线索。
然而,从另一角度看,按柏拉图的思路,人是求善的,而求善活动需要真正的善概念来引导;因此,善概念是我们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善概念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善概念,人的生活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求善要求。
那么,什么是善概念呢?柏拉图用美德,理型,和秩序来说明他的善概念。这三者当然是不一样的东西。那么,究竟谁才是真的善概念呢?在这三者之外,人们还可以继续提出各种善概念,那么,我们要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真的善概念呢?这便是所谓的善的标准问题。标准必须是终极的。但是,我们根据什么来说这个或那个标准是终极的呢?于是,我们就陷入了所谓的标准的标准这样一个无穷后退困境。从生存的角度看,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存是一个悖论:我们的本性是求善的;为了保证得到善,我们必须拥有绝对的善;但是,这样一个绝对的善是我们无法得到的;从而我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求善要求。
我们能走出这个悖论吗?
--------------------------------------------------------------------------------
[1] 《费多篇》70C。本文引述《费多篇》以英译文为主,见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E. Hamilton和H. Cairns编,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说在毕达哥拉斯那里就有明确的表达。参阅毕达哥拉斯残篇,《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2] 同上,70E。
[3] 同上,71E-72D。
[4] 同上,72E-76C。
[5] 同上,80C-84A。也请参阅柏拉图在《蒂迈欧篇》(90E-92C)提出来的生物退化论。
[6] 我想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这里的“正义”概念可以对社会,也可以对个人,即对社会或对个人来说是对的处理,正确的行动,好的行为;其重点在正确,真理,恰当,而不在于个人或社会关系。实际上,在《国家篇》(又译为《理想国》)的后半部,柏拉图所讨论的主要是个人的Dikaiosyne。因此,在理解上不能和公平或公正概念相混淆。在中文语境中,正义往往是在“社会正义”的语境中被使用,和公平或公正概念通用。当代英文的justice与中文的用法相近,用它来翻译dikaiosyne也会出现类似的混淆。许多《国家篇》注释者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使用the righteous。我认为the righteous比较合适。在希腊文语境中,正义常常是对个人而言的,可以完全与他人无关。希腊文还有两个字含有公平的意思,ekdikesis指的是正当报复,扯平;krisis指公正判决,诉讼。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讨论的是dikaiosyne。
[7] 参阅《理想国》,郭斌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章。
[8] 同上,第七章。
[9] 同上,第六章。
[10] 同上,第4章。关于三种灵魂的所在地,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有更详细的讨论,参阅69B-72A。
[11] 同上,第10章。
[12] 参阅《蒂迈欧篇》30A,谢文郁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 因着灵魂拥有存在,同,异这三个范畴,灵魂就能对万事万物进行分别归类。柏拉图在《智者篇》对这三个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可参阅谢文郁“《智者篇》和柏拉图理型论的发展”,见《蒂迈欧篇》中的附录I。
[14] 我这省去了柏拉图对灵魂内在数学关系的详细谈论。以上讨论参见同上35A-37A。
[15] 关于灵魂的生成,参阅同上,35A-44D,90A-D。柏拉图还对激情灵魂和欲望灵魂的位置及其和神圣灵魂的关系做出说明。参阅69B-72D。
[16] 同上,90D。
[17] 同上,90E-92C。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1637.html 文章来源:《灵魂面面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