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最后让我们以沈从文投射进自己影子的小说《知识》来再体味一番从清末民初读书人在城乡间社会流动的曲折与无奈:
哲学硕士张六吉, 一个长江中部某处小地主的独生子。家中那份财产能够由他一手支配时, 年龄恰满二十岁。那年正是“五四运动”的一年。看了几个月上海北京报纸, 把这个青年人的心完全弄乱了。他觉得在小城里蹲下毫无意义, 因此弄了一笔钱, 离开了家乡。照当时的流行口语说来, 这个人是“觉悟”了的分子, 人已觉悟, 预备到广大的世界来奋斗的。他出外目的既在寻求知识, 十多年来所得到的知识, 当真也就很不少了。凡是好“知识”他差不多都知道了一点。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出国在某国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校里, 得了他那个学位。他的论文为“人生哲学”……他同许多人一样, 出了学校回国来无法插进社会。想把自己所学贡献给社会, 一时节却找不着相当事业。为人纵好, 社会一切注重在习惯, 可不要你那么一个好人。他心想:没有机会留在大都市里, 不妨事, 不如回到我那个“野蛮”家乡去看看吧。那野蛮家乡, 正因为在他印象中的确十分野蛮, 平时他深怕提起, 也从不梦想到有一天会再回转那个家乡。但如今却准备下乡了…… (2)
注释
11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 收入《潘光旦文集》第十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116页。
22 关于此可参见徐泓:《译者序》, 收入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2013年。
31 费孝通:《江村经济》,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 第102页。
42 [美]卢汉超:《中国文化中的小城镇情结及其现代意义》, 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
53 转见[美]罗威廉:《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李里峰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 第256页。
64 参见张灏:《中国思想史上的转型时代》, 收入《张灏自选集》,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71 《昆山校长、教员、技师出身比较表》, 收入《昆山县教育统计图表附调查报告书》。
82 3 4 收入房兆楹辑:《清末民初洋学学生提名录初辑》,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62年。
95 清华学校编:《游美同学录》, 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第123、124号。
106 此书收入早期留美归国学生400余人的中英文小传。陆宜泰:《解放前陈墓留学生名录》, 载《昆山文史》第八辑, 1989年内部资料, 第201—208页。
117 《本校师范生姓氏录》 (戊申上学期) , 《龙门师范学堂校友会杂志》第1期, 第26—38页。《本校师范生姓氏录》 (戊申上学期) , 《龙门师范学堂校友会杂志》第4期, 第18—23页。
121 《本校毕业生姓氏录表》, 《龙门师范学堂校友会杂志》第1期, 第10—11页;《本学堂第三届三年简易科毕业生姓氏录》、《本学堂第四届三年简易科毕业生姓氏录》, 《龙门师范学堂校友会杂志》第4期, 第12—14页、第14—17页;《毕业生状况民国元年报告》, 《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第5期, 第131、137、139、141、145、155、163、165、169页。
132 转引自潘光旦:《近代苏州的人才》, 载《社会科学》第一卷第一期
(1935年10月) , 第9—10页。这种趋势到了1930年代则愈加明显, 且越发体现出其“畸形”的性质。浦江清即发现:“松江旧称富庶, 比年五谷丰登, 米贱如泥。上海进口多舶来洋米, 因此输出之路绝。农人无以为生, 皆离陇亩, 向上海等都市跑, 田主大受影响。松江城中居民, 所谓上层阶级多半靠田租吃饭, 此一类人渐穷, 则市面繁荣不能维持矣。但今日松江城市反觉热闹者何故?因多战争, 四乡不靖, 四乡小康以上之家皆搬来城市居住, 又新筑松沪长途汽车路, 一小时可抵上海, 交通十分方便, 上海住家既昂而不舒服, 故在上海业工商者分住松江。故今日松市繁荣, 非本市人维持之, 迁来之人维持之也。此种现象为中国农村破产之一征”。氏著:《清华园日记》, 1933年9月3日条, 北京:三联书店, 1999年, 第85页。
141 《求学的历程——邵汝干先生自传 (上) 》, 载《昆山文史》第五辑, 第94—95页。
152 庄俞:《小学教育现状论》, 《教育杂志》1913年第3期。
163 5 王奇生:《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的动员参与机制》, 《20世纪中国革命的再阐释》, 北京:中华书局, 2013年, 第88页;第89页。
174 6 且这一扩张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据1934年浙江兰溪实验县的调查, 该地区小学有302所, 教职员达到800余人。冯紫岗编:《兰溪农村调查》, 杭州:浙江大学, 1935年, 第12页。
181 转见丛小平:《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
(1897—1937)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年, 第147页。
192 吴滔:《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 《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 第44页。
203 柳存仁:《关于鸳鸯蝴蝶派》, 《人文中国学报》第5期,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第7页。
214 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 收入《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年, 第161、162、163、166 页。
221 杨国强:《清末新政:历史进化中的社会圮塌》,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北京:三联书店, 2008年, 第280页。
232 像无锡礼社镇以薛姓头面人物居多, 其家族盛时“视礼社为其采色, 对于异性贫苦农民之保护救济, 引为己任, 而唐、吕诸族依傍薛姓地主, 俨若附庸。每遇灾荒, 薛姓地主常开仓施赈, 远及邻邑, 当永善堂初创时, 本为救济异姓贫民之用, 发月钱, 分年米, 薛姓无受施者。民国初年地主与农民之间尚有残留之温情关系, 地主每有婚丧大事, 附近农民辄来服役, 视同天职, 事毕给酬, 必辞必谢, 一若恩赏。迨薛氏衰落, 地主与农民间之关系乃由亲而疏, 民国十六年后更日趋恶化”。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 收入《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 第167页。
243 薛暮桥在1932年曾指出:“过去地主在以收租、放债等经济上之势力驾驭农民而已, 仅有甚少, 今则凭借党、政、团防、甚至民众组织, 对于农民之统治, 又加数重保障”。氏著:《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 收入《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 第160—161页。另可参见邓若华:《20世纪前半期常熟地方精英考察》,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 2004年。
254 陈文熙:《对于全县教育之商榷》, 收入《常熟县教育状况》 (民国元年第一次调查) , 第1页。
265 [日]岸本美緒:《序》, 《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17世紀中國の秩序問題》, 日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9年。
276 参见刘昶:《在江南干革命:共产党与江南农村,
1927—1945》, 载《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
287 参见刘昶:《革命的普罗米修斯: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师》, 载《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年。丛小平:《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
(1897—1937) 》。
291 王鸿泰:《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与尚侠风气》, 收入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年, 第130 页。
302 沈丛文:《知识》, 《新与旧》, 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945年, 第180页。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1090.html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