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53)参见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54)参见朱奕龙:《加强研究,拓展侨务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季刊》2012年春季号,总第9期。详见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2-02/27/content_24741377.htm。
(55)参见金正昆、臧红岩:《当代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2页。
(56)参见王伟男:《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国际展望》2012年第5期,第29-39页。
(57)参见赵可金、刘思如:《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5期。
(58)参见李永辉、周鑫宇:《企业公共外交:宏观战略与微观管理》,《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夏季号;梁婷婷:《企业践行公共外交的基础》,《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夏季号;莫盛凯:《公共外交的跨国公司载体:热话题与冷思考》,《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夏季号;程虹、吴鹍:《公共外交中的商业力量——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国际访问实践》,《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夏季号。
(59)参见余万里:《跨国公司公共外交的三大功能》,《公共外交季刊》2011年夏季号。
(60)参见陈志敏:《中国的地方外交》,《国际观察》2010年第1期,第18-19页;苏长和:《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第12页;苏长和:《国际化与地方的全球联系——中国地方的国际化研究(1978-2008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第24-32页;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第11页。
(61)参见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春季号。
(62)参见杨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外交——以广州为个案的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8-42页。
(63)参见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64)参见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春季号。
(65)参见赵可金、陈维,《城市外交:探寻全球都市的外交角色》,《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
(66)参见金正昆、唐妮娜:《当代中国外交的新路径:“人文外交”初探》,《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8期,第33-38页。
(67)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外交评论》2007年第3期,第55页。
(68)参见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5页。
(69)参见Harold Nicolson,The Evolution of Diplomatic Method,London:Constable,1954。
(70)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71)参见何方:《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见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8页。
(72)参见秦亚青:《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外交评论》2008年第1期,第9-17页。
(73)参见王缉思:《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19页;Qin Yaqing,"Why Is There No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2007,Volume 7,pp.313-315。
(74)参见张清敏:《外交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及近期研究议程》,《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4期,第3-22页。
(75)参见John Ikenberry,"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Foreign Affairs,January/February,2008,Vol.87,No.1,pp.23-37; Condoleezza Rice,"Rethink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2008,Vol.87,No.4,p.3。
(76)Ramgopal Agarwala(阿嘎瓦拉):《中国的崛起:威胁还是机遇》,陶治国等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
(77)参见张清敏:《外交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及近期研究议程》,《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4期,第3-22页。
(7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79)参见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17页。
(80)参见阎学通、徐进等:《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261-291页;陈向阳:《务实王道睦邻外交——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民族传统战略文化资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24-27页。
(81)参见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1、86页。
(82)新华社2014年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12/c_1113206992.htm。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2335.html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5) :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