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环球观察
那就不仅能使一直为难中国的美日同盟冰雪化水,而且能使地缘上最有求于中国的东南亚百花齐放,万紫嫣红。如此,潜移默化的战略价值就将光照寰宇!
【注释】
1 可参看《梁启超全集》之《论中国之将强》、《论中国人种之将来》、《中国地理大势论》和《地理与文明之关系》等文。
2 中国已是地区大国的分析论证,可参看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之《中国:并非全球性而是地区性的国家》,第210-2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关于世界发展大势及其中国的位置和机遇,可参看陈洁华《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之第一章《地缘与文明》,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4 冷战后美日同盟强化的过程和内容,可参看阎学通等著《中国与亚太安全》一书之《强化日美同盟》节,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144页。
5 有关亚洲价值观的分析讨论,可参看庄礼伟《亚洲的高度》之《“亚洲价值观”的真相》,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版。
6 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7 请研参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一文,《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8 详情请参看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9 本人另有一文专门论述东南亚巴尔干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未发表)。
10 可参看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大中华及其共荣圈》,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189页。
11 可参看陈乔之《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代亚太》,2001年第2期。
12 《老子》之第《七十一章》。
13 东盟对中国有利有弊,利弊兼半,虽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一支地区力量,但因其内部缺乏核心国家,相对美日两国来,中国尚无需将其作为重点考虑。印度对东南亚的文化影响深刻、久远,50年后它崛起时也许是中国必须应对的一支力量,但目前中国尚不必对之过于挂怀。
14 1898年12月15日《波士顿先驱报》公开宣称:“菲律宾是我们到中国的踏脚石”,“菲律宾本身的商务,比起中国的商务来,不过是巨桶中的点滴而已,菲律宾乃是供给我们发展对华商务的基地”。转引自王绳祖等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页。
15 王绳祖上引书,第551页。
16 关于越战对美国的影响和对东南亚区域政治的影响,最精深最全面的论述当数基辛格。见其书《大外交》之第25、26、27三章。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7 二战时日弃北进而取南下战略,不是任何单一原因促成的。比如它既是试图北进但遭到失败引起,也可能是为南北合围中国的战略需要所引起,还可能是其他多方面的原因。
18 日本对东南亚赔偿外交的前因后果,可参看米庆余主编的《日本百年外交论》之臧佩红《日本对东南亚的赔偿外交》一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 可参看陆建人《东盟的发展道路》,《当代亚太》,1999年第8期。
20 可参看韦红《新加坡安度金融危机及其原因》,《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1期。
21 详情可参看喻常森《中国封建政府对西方列强入侵东南亚的反应》,《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1期。
22 有关该问题正反两方面的引述,可参看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一书之《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地缘分析》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 亨廷顿上引书,第189页。
24 有关基督教在东南亚的影响,可参看卢光盛《东南亚的基督教:历史,现状和特点》,《亚太研究》,2001年第1期。
进入专题: 环球观察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