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最新文章
- 许子东:老舍《骆驼祥子》——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2022-01-04
- 许子东:老舍《断魂枪》——武侠三境界2021-12-15
- 李永东:战时国家之城的形象建构2019-10-30
- 张旭东:作为现代寓言和政治哲学的《骆驼祥子》2019-08-10
- 庞俭克:《老舍自述(注疏本)》编辑琐记2018-11-07
- 孙惠柱:还能多几则吗?——《老舍五则》随想2016-05-14
- 李来根:试论老舍小说的叙事模式2016-04-13
- 周国良:试论老舍的散文创作2016-04-13
- 张桂兴:谈佛教文化对老舍一生创作的影响2016-04-13
- 蔡志飞:论老舍话剧艺术上的创新2016-04-13
- 曾广灿:老舍研究在日本和南洋2016-04-13
- 尹虎彬:走近老舍——关于满族学人关纪新的《老舍评传》2016-04-13
- 王本朝: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2016-04-13
- 樊骏:认识老舍2016-04-13
- 徐冲:活画出北京市民人物的灵魂2016-04-13
- 袁荻涌:日本对老舍作品的翻译与研究2016-04-13
- 石兴泽: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2016-04-13
- 兴茂:老舍戏剧“对话技巧”的奥秘2016-04-13
- 石兴泽:四重意识:老舍五六十年代2016-04-13
- 石兴泽: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发展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2016-04-13
- 吴小美 古世仓:老舍与中国革命论纲2016-04-13
- 史承钧 伍斌:老舍与西方现代派文学2016-04-13
- 吴永平:老舍小说《抓药》新解2016-04-13
- 严爱暻:真实的生命力——论老舍创作的真实性2016-04-13
- 张桂兴:老舍的未完成之作考2016-04-13
- 方维保:21世纪与老舍研究的深化2016-04-13
- 张菊玲:“知心同骨肉”:老舍与吴组缃2016-04-13
- 王晓琴:从当代台湾学人笔下的老舍,管窥台湾老舍研究之特点及趋势2016-04-13
- 甘海岚:读老舍的戏剧评论2016-04-13
- 汤晨光:老舍的文化批判与文化理想2016-04-11
- 石兴泽:从女性形像塑造看老舍文化心理的传统走向(节选)2016-04-11
- 孔范今:解读老舍:他的文化启蒙主义的特点2016-04-11
- 杨剑龙:老舍的创作与基督教2016-04-11
- 石兴泽:老舍:在批评的航线上前进与沉没2016-04-11
- 石兴泽:1999年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综述2016-04-11
- 傅光明:老舍:“人民艺术家”①与自由作家2016-04-11
- 王晓琴:老舍与中国现代幽默思潮2015-12-27
- 冯燕庆:老舍作品中“京味儿”的文化蕴含2015-12-27
- 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2015-12-27
- 汪开寿:论老舍话剧的美学特征2015-12-27
- 袁忠岳:老舍在泉城勃发的诗情2015-12-27
- 陈子善:老舍《离婚》2015-11-07
- 陈爱 陈坚:反讽之思与讽刺之力2015-11-02
- 陈学勇:老舍、郁达夫与论语派2015-10-11
- 高锴:老舍先生:从实心爱党到以死抗争2014-09-27
- 陈徒手:老舍的苦戏2014-02-19
- 舒乙:再谈老舍之死2013-06-20
- 范亦豪:礼义廉耻与老北京人2012-06-27
- 羽之野:从老舍《猫城记》谈起2011-12-08
- 季羡林: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2009-07-12
- 孔庆东:老舍的大众文化意义2008-12-25
- 陈子善:老舍二题2007-07-27
- 傅光明:谁为老舍收尸已不重要2007-07-27
- 丁抒:老舍为何自沉太平湖2007-07-16
- 傅光明:老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角色2007-07-10
- 王友琴:受难者老舍2006-06-03
- 李玲:老舍小说的性别意识200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