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在美国,当代人类学通常划分为四大分支:文化人类学(也称为社会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体质人类学。
最新文章
- 刘顺峰:“可比性”的法理2023-02-07
- 牟钟鉴:西方学术史上的人类学与宗教学2023-01-14
- 代洪亮: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困境与新进路2022-12-07
- 赵世瑜:开放的本土研究:历史人类学的实践与前瞻2022-11-07
- 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切入2022-11-06
- 赵鼎新:解释的层次与诠释圈2022-11-03
- 杨清媚:中国人类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2022-05-17
- 王铭铭:新中国人类学的“林氏建议”2022-05-06
- 杨念群:中国史学引入社会科学方法的阶段性表现及其限度2022-01-09
- 王莅:自然状态的历史化及其政治哲学效应——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对西2021-09-14
- 麻国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人类学2021-09-10
- 王铭铭:人类世该有怎样的人类学?2021-07-25
- 侯猛: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科学思维:以人类学为中心2021-04-27
- 窦存芳 冶芸:边疆、走廊与“一带一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三次实践2021-01-11
- 李凌霞:西方人类学的“历史性”研究:概念、表达与路径2020-12-23
- 常建华:明清北方宗族的新探索(2015—2019年)2020-11-21
- 刘仕刚 张继焦: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困境和发展新方向2020-11-17
- 刘海涛:西方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020-09-08
- 麻国庆:社会与人民:中国人类学的学术风格2020-09-06
- 周大鸣:人类学的应用研究与中国学派建设2020-08-27
- 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2020-08-04
- 王宏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学科基础与发展目标2020-07-29
- 邓安庆:重重危机夹击下的人类还有未来吗? 2020-07-13
- 李利芳: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2020-06-01
- 姬广绪:互联网人类学:新时代人类学发展的新路径2020-05-24
- 张小也:历史人类学:如何走得更远2019-11-10
- 林锋:“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唯物主义及《资本论》的关系2019-09-08
- 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2019-07-18
- 黄剑波 赵亚川:日常生活与人类学的中国思想资源2019-07-09
- 徐新建:自我民族志:整体人类学的路径反思2019-06-29
- 杨云鬯:民族志与原住民电影:相互融合的社会实践2019-06-22
- 梁君健:影视人类学的第一次转向:斯宾塞对澳大利亚中部原住民的电影拍2019-04-19
- 庄孔韶:流动的人类学诗学2019-04-10
- 夏莹:人工智能话语体系的建构2019-04-01
- 曲枫: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学——语境与困境2019-03-29
- 李文倩:维特根斯坦与人类学2018-12-03
- 何菊:多义性作者:多元主体参与的人类学写作2018-11-25
- 陈晋:走出人类学的自恋2018-08-03
- 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2017-12-31
- 王铭铭:从“当地知识”到“世界思想”2017-09-22
- 杜靖:文献与田野间的双向阅读2017-05-31
- 萧凤霞:廿载华南研究之旅2017-05-19
- 李亦园:寂寞的人类学生涯2017-04-24
- 陶庆:回归“民族志”与重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2016-06-17
- 马丹丹 王晟阳:中国人类学从田野回访中复兴(1984~2003年)2016-06-17
- 黄剑波: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类学2016-05-02
- 大卫·格雷伯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结语2016-04-23
- 吴飞:自杀与中国人类学研究2016-03-13
- 傅道彬: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2016-02-26
- 温春来:历史人类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2015-12-25
- 武宁:保罗拉比诺和“当下人类学”进路2015-12-21
- 周典恩:国家意志与美国人类学理论的历史演变2015-12-12
- 周雷:人类学视角下的南海海权之争到了什么程度2015-12-10
- 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2015-08-01
- 曹锦清:《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序言2015-07-18
- 周大鸣等:“当代人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2015-07-07
- 周大鸣: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2015-07-07
- 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2015-07-07
- 周大鸣:未来的城市与都市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研究(下)2015-07-07
- 周大鸣:族群与文化论——都市人类学研究(上)2015-07-07
- 王启梁:法律——一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2015-06-23
- 张世明:“地方性知识”的概念陷阱2015-06-04
- 王剑利 庄孔韶 宋雷鸣: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弱势群体识别问题2015-05-19
- 范可:权力与稳定2015-04-25
- 范可:流动性与风险:当下人类学的课题2015-04-23
- 吴强: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贫民窟2015-03-21
- 赵旭东:也谈人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定位2015-02-04
- 赵旭东:秩序、过程与文化——西方法律人类学的发展及其问题2015-02-03
- 赵旭东:不应被忘却的灵魂——忆田汝康教授2015-02-02
- 赵旭东:费孝通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与文化自觉 2015-02-01
- 谢晖:法人类学研究的“政治正确”与“学术正确”2015-01-14
-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2015-01-10
- 吴飞:寻回人伦的尊严 2014-12-13
- 林尚立:人类学研究对政治学的意义2014-12-05
- 熊晓辉: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国音乐人类学2014-12-04
- 纳日碧力戈:我的问学之旅2014-11-26
- 云也退:人类学家里的康拉德2014-11-26
- 叶雷 :一部关于咖啡的商业人类学2014-11-26
- 王伟臣:法律人类学的身份困境--英美与荷兰两条路径的对比2014-11-24
- 王邦虎: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相关问题2014-11-22
- 周大鸣: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2014-11-22
- 胡燕华:西方身体人类学:研究进路与范式转换2014-11-13
- 猛犸象为何灭绝了?因为人类与狗2014-11-06
- 李永杰 章昕颖:海洋人类学——凝练与海洋相处的智慧2014-10-29
- 刘新:中国人类学之困境与未来2014-10-13
- 庄孔韶:中国人类学不能“老跟着别人走”2014-03-31
- 黄凯:价值标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历史法制得失评价标准的反思2013-12-03
- 董建辉 徐雅芬:底层民众与政治权力——西方政治人类学视野中的弱势群2013-06-17
- 李瑜青 张建:民间法研究中法律人类学进路的探讨2013-01-24
- 王铭铭:东南与西南——寻找“学术区”之间的纽带2012-04-04
- 王铭铭:关于国家的人类学2012-04-04
- 王铭铭:天·地·人:古代观念的人类学意义2012-04-04
- 王铭铭:谈人类学的历史基础与人文价值(下)2012-04-04
- 王铭铭:谈人类学的历史基础与人文价值(上)2012-04-04
- 高丙中: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种范式的六种尝试2012-03-01
- 王铭铭:把人类学做到绝望2011-12-27
- 阎光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硅谷2011-12-08
- 王铭铭:危亡与超生2011-10-19
- 王铭铭:现代场景中的灵验“遗产” 2011-10-19
- 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论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 2011-10-19
- 希利尔·贝尔绍: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未来面临挑战2011-08-29
- 李竞恒:何为“隐微写作”? 2011-05-10
- 刘小枫: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2010-06-30
- 王铭铭:回顾与展望:30年来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2010-05-23
- 王铭铭: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2010-04-22
- 弗朗索瓦·于连 阿兰·李比雄:更新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重估中国文化2010-04-07
- 纯粹道德学说与人类学2008-11-09
- 贺霆:跨文化的中医之二:中医西传现象的人类学研究2008-08-15
- 郭于华:关于“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2007-11-21
- 郭于华:不适应的老人:两种意义系统的冲突2007-11-20
- 周大鸣 刘朝晖:中国人类学世纪回眸2007-09-28
- 王铭铭:作为“陌生人”的人类学家2007-03-04
- 富晓星: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的组织特征、流动规律及艾滋病防治对策研究2007-02-27
- 夏国锋:田野工作的价值与限度2006-12-31
- 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以人类学为中心的思考2006-12-11
- 王铭铭:范式与超越:人类学中国社会研究2006-09-10
- 庄孔韶: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2006-01-15
- 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2005-09-14
- 张海洋:人类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200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