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宗:重建古文学的阅读传统的相关文章
张耀宗:重建古文学的阅读传统
重建古文学的阅读,为什么要重建?如果一切都没有变化,就没有重建的必要。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与白话、文人与平民、中西以及新旧成为了所有人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过去的文学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方式不可能和过去一样了,古代纷繁复杂的文学批评典籍也不可能在原来的语境里面被当做“五四”之后的古文学阅读的资源。 更多...
孙钦善:古文献学的内涵与意义
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古文献就形式而言,包括语言文字和版本形态,涉及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和古籍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编纂学等。就内容而言,分具体和抽象两个方面,具体方面包括人物、史实、年代、名物、典制、天文、地理、历算、乐律等,涉及自然和社会、时间和空间诸多方面的考实之学;抽象方面主要 更多...
钱理群:重建文学与乡土的血肉联系
读完李伯勇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赫然在目的,是书末标明的写作时间:从“1993年5月第一次构思”到“2004年8月2 日——10月24日三稿”,前后竟达十一年之久,这真是“十年磨一剑”!这沉潜功夫,这坚韧耐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的浮躁的文学界,大概是并不多见的。我同时不无内疚地想到,我从2004年允诺为之作序,到此刻提笔 更多...
张颐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双峰并峙正在形成
网络文学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新奇的点缀,也并不是许多人想像中的小众的新的风格实验的策源地,它已经异常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公众的阅读生活,同时也在迅速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从这个角度上看网络文学的崛起已经成为现实,任何人都不应该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抱着轻蔑和无视的态度,因为网络文学正在改变整个文学的格局 更多...
贺桂梅:挪用与重构——80 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
“成也‘五四’,败也‘五四’”80年代的文学、文化及思想状况与五四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一个形成了广泛共识的话题。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80年代开端的时刻,人们关于“新时期”文学/文化的理解与构想当中;也体现在经历80-90年代转折,人们立足于90年代的社会文化现实对80年代的反省当中。“文革”结束,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 更多...
林贤治:阅读与写作
没有功利的目的,为读书而读书,如同毫无顾忌的写作一样,应当算是一种幸福。然而无论前者或后者,我都无法做到。少时读书,为求知欲所驱使,动机比较单纯;加上阅读不求甚解,偶有所得,着实有过欣然忘食的时候。等到年岁渐长,阅历增加,内心为问题所苦而意欲倾泄,情形便不同了。只要不是写诗,而是试图使用较为精确的逻辑语言去描述、探索、 更多...
胡晓明: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如何可能——以新儒家诗学一个案为中心的讨论
若以境界为诗词的“来源”,则应回到传统的解释上去。一般人所说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等等,应顺着《无量寿经》上“比丘白佛,斯义深宏、非我境界”的意义来了解。此处的所谓境界,乃指人的精神生活所能达到的界域而言。……读不懂大作家的诗,只有反复地读。久而久之,读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会与诗人的境界接近,而渐渐 更多...
金岱:文学的
人文领域的科技革命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瞬息万变,日新月异,闹得整个人类是,目不暇接,口味大增,欲壑难填,求新求变之心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本来不是坏事,尤其对于人类的物质生活来说不是坏事,可心境是会影响一切的,将这种求新的难填欲壑,求变的焦渴心境影响到一切上去,事情就会有一些不妙起来。二十世纪的文学其实就很遭了一点这方面的 更多...
陶东风:文学的反极权本质——关于阿伦特、哈维尔的阅读笔记
《中华读书报》的陈香希望我写一个今年年度的阅读总结,我很汗颜,因为今年我看的书少的可怜,连自己都不好意思进行“总结”。但是却不过她的美意,认真挖掘了一番,总算发现自己零零星星也看了一些书或者文章,其中一类涉及文学的反极权性质。现总结如下。哈维尔曾经说:“极权主义之前的世界,是一个文学的世界。”他有一篇文章就叫《故事与 更多...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
内容提要:本文对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逃离文学”的普遍现象作出批判性分析。指出后现代总体文学状况的双重性: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统治并存,以及前者对后者的掩盖。文章分析了后现代条件下“文学终结”的艺术分类学意涵和文化分类学意涵,并着重描述了后现代条件下“文学性”在思想学术、消费社会、媒体信息、公共表演等领域中确立的统治及其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