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元祐六年(1091)五月,仲殊留题于洞灵观。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六十八《泛舟游山录二》:“投宿洞灵,知观卲惟道置酒秉烛过圣堂,观元丰间刘宜夫及元祐辛未五月僧仲殊留题,然后寝。”按,洞灵观在江苏宜兴。仲殊所题为何,不详。
建中靖国元年(1101)四月,苏轼北归途中舟过南康军,游庐山,有诗《赠诗僧道通》,念仲殊,赞其诗(15)。诗有“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聪与蜜殊。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之句。苏轼自注云:“安州僧仲殊诗,敏捷立成,而工妙绝人远甚。”“谓无酸馅气也。”(16)
崇宁间(1102—1106)仲殊自缢而死。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云:“崇宁中,忽上堂辞众,是夕闭方丈门,自缢死。”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五亦有相同记载,是仲殊卒于崇宁中。
邹浩闻耗,作《闻仲殊长老化去甚异》诗悼之:
逆行天莫测,雉作渎中经。沤灭风前质,莲开火后形。钵盂残蜜白,炉灶冷烟清。空有谁家曲,人间得细听(17)。
其死又有“自经于枇杷树下”之说,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后殊自经于枇杷树下。”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十二亦谓“后自经于枇杷木下。”因仲殊之词多写艳情,有名作《踏莎行》(浓润浸衣),其死后还有一则趣闻:
一日造郡中,接坐之间,见一妇人投牒立于雨中。守命殊咏之,口就一词云:“浓润浸衣,暗香飘砌。雨中花色添憔悴。凤鞋湿透立多时,不言不语恹恹地。 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鳞鸿寄。想伊只诉薄情人,官中谁管闲公事。”后殊自经于枇杷树下,轻薄子更之曰:“枇杷树下立多时,不言不语恹恹地。”(18)
可见仲殊此首《踏莎行》词流传广泛,其善写艳情、“有不羁馀习”的性格特点亦广为人知。
《中吴纪闻》卷四又载有惠聚寺诗僧孚草堂赠诗,借此可了解其为人,兹引录于下:
仲殊,字师利,承天寺僧也。初为士人,尝与乡荐,其妻以药毒之,遂弃家为僧。工于长短句,东坡先生与之往来甚厚。时时食蜜解其药,人号曰蜜殊。有《宝月集》行于世。慧聚寺诗僧孚草堂以其喜作艳词,尝以诗箴之云:“大道久陵迟,正风还陊隳。无人整颓纲,目乱空伤悲。卓有出世士,蔚为人天师。文章通造化,动与王公知。囊括十洲香,名翼四海驰。肆意放山水,洒脱无羁縻。云轻三事衲,瓶锡天下之。诗曲相间作,百纸顷刻为。藻思洪泉泻,翰墨清且奇。惜哉大手笔,胡为幽柔词?愿师持此才,奋起革浇漓。骛彼东山岗,图祖进丰碑。再续辅教编,高步凌丹墀。他日僧史上,万世为蓍龟。迦叶闻琴舞,终被习气随。伊予浮薄人,赠言增忸怩。倘能循我言,佛日重光离。”老孚之言虽苦口,殊竟莫之改。
注释:
①黄升:《花庵词选》卷九,第13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第8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第523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⑤苏轼:《苏轼文集》第148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⑥赵令畤:《侯鲭录》卷六第160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又见《全宋诗》第97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王象之:《舆地纪胜》第33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按,“浪迹”二句原书是在“僧仲殊”句之前,《郧城志》所载是以小句形式注于“浪迹”二句之下。
⑧⑨(11)(12)(13)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第883、924、945、952、967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⑩(14)苏轼:《苏轼诗集》第1707、1768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5)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第1392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16)苏轼:《苏轼诗集》,第2451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7)傅璇琮等:《全宋诗》第140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9738.html 文章来源:《长江学术》(武汉)2006年2期第144~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