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大学
”(注: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71.)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入“密林”之中,划清司法干预的“边界”,也圈定教育法制的“疆域”。可以说,这次“密林”中的艰难跋涉,是实现大学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是清除法治“盲区”、全面贯彻法治理念的时代呼唤。
「参考文献」
[1]湛中乐。高校管理与行政诉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学珍等。北京大学纪事(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6]肖东发等。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7]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9](美)魏定熙著。金安平、张毅译。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唐玉光、薛天祥。大学自治与高校办学自主权[J].上海高教研究,1994(4)。
[11]程雁雷。论司法审查对大学自治的有限介入[J].行政法学研究,2000(2)。
[12]王德耀、薛天祥。略论大学自治[J].上海高教研究,1994(2)。
[13]王锡锌。正当法律程序与最低限度的公正[J].法学评论,2002(2)。
[14]黄厚明。大学自主权的历史、文化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2(6)。
[15]马凤歧。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J].高教探索,2004(4)。
[16]胡建华。两种大学自治模式的若干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17]The four essential freedom of a university to determine for itself on academicgrounds who may teach ,what may be taught,how it shall be taught,and who maybe admitted to study.See Sweezy v.New Hamshire,354U.S.237(1975)。
[18]彭虹斌。西方五国大学自治的演变及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
[19]李仁淼。大学自治与退学处分——评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四六七号判决[J].月旦法学杂志,2003(3)。
[20]湛中乐、李凤英。略论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之完善—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相关法律问题分析[J].中外法学,2000(4)。
[21]姜如。从在校生变化看北京大学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22]李剑萍。百年来中国的大学自治与社会干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23]杨绍军。西南联大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J].学术探索,2000(6)。
[24]李江源、巫春华。高等学校行政化略论[J].高教探索,2000(1)。
[25]洪德铭。西南联大德精神和办学特色(下)[J].高等教育研究,1997(2)。
[26]陈岱孙。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校务领导体制和前校长梅贻琦。文史资料选编(第18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7]邓晓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1)。
[28]任彦坤。世纪之交的北京大学[J].求是,1998(10)。
[29]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0]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重建——社会变革中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M].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3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1]秦惠民。高校管理法治化趋向中的观念碰撞和权利冲突——当前诉案引发的思考[M].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2]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编。北京大学研究生手册[D].2004.
《教育管理研究》2005年第3期
湛中乐,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行政法、教育法/韩春晖,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进入专题: 大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