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回顾近四百年左右的世界近代史,国强必霸似乎成了一个规律。但是,这个规律是从欧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提炼出来的思想逻辑,说到底它不过是野蛮时代的“强盗逻辑”、“丛林法则”的“蛮性遗留”,它不是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必由辙迹。西方学者和政客往往对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和平崛起”充满猜忌与狐疑,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精神和丰富遗产。然而,我们确信,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必要而且必须跨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路径,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当然,它同时一定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复兴之路。
注释
1、张岱年先生曾著文《中国哲学中死的与活的》,提示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和继承古代思想遗产。参见“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先生全集》(第2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15页。李祥俊教授曾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察角度,提出断裂的传统、解释的传统和生成的传统这三种重要视角,并进一步强调指出:所谓断裂的传统,是把中国传统哲学看做博物馆中的藏品,只是历史的陈迹;所谓解释的传统,是把中国传统哲学看做是图书馆中的资料;而第三种传统即生成的传统也许更重要,因为它仿佛是一个体育馆,乃我们当下创造的竞技场。(李祥俊:《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与现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3页)上述说法当然可以移植到我们关于文化讨论的语境中。
2、6、8、1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5、291、225、296~298页。
3、9、21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7~22、392、298页。
4、5郭沫若曾指出:德的观念是西周以来新的思想因素,是西周天道(天人关系)中的“新意思”。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5~336、336页。
7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10比如说,西周春秋时期的哲人经常在讨论天人、民神等问题上折射出来理性主义倾向,往往通过“德的话语”进行表达,如《左传·僖公五年》所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12沈长云:《上古史探研》,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44页。
13如汉《杨著碑》曰:“德以柔民,刑以威奸。”(《汉代石刻集成·本文篇》九五)
14如果说“德刑”、“德力”是政治设施的话,那么可以认为“德”的原则之内就包含了“刑”与“力”。
15语见《诗经》、《尚书》、《左传》以及《秦公簋》、《齐侯鏄钟》等,释文参考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页。
16据顾颉刚推断,“祀炎黄之秦灵公,其要位当三家分晋之际,《六国表》录其事于三年,为公元前442年”。参见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77页。
17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18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载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9李亚农:《西周与东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6页。
20童书业:《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9~22页。
22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74页。
23据说,西周时期的楚器(例如《楚公逆鎛》)和徐器(例如《王孙遗者钟》),从形制的铭文内容上说,近于周器。参见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第44~47页。
24许倬云:《西周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315~317页。
25郑开:“论中国意识的思想史建构”,载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编《思想史研究》(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26前诸子时期的德目考察,以及德性论的研究,敬请参看陈来的《古代宗教与伦理》及拙著《德礼之间》第6章。
27参见茅海建著作《近代的尺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和《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诸书的论述。
28参考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28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3~4页。
30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5页。
【作者简介】
郑 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早期思想史、道家哲学、道教心性学。
主要著作:《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道家心性论视野中的“神明”》、《“道德之意”要论》等。
The Question of the "New Mission of an Old Country"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 and Thought
—The "Spirit of Morals" and the Sustainable Prosperity of a Country
Zheng Kai
Abstract: The Chinese culture is the only culture with living traditions in the world that has never been discontinued. The "spirit of morals" is the important basis and inherent driving force of Chinese culture. It has led Chinese philosophy to place special emphasis on moral philosophy and ethics. The "spirit of morals" first appears as a political concept, namely, the benevolent politics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morals" and "rites" system also acted to extend political space and promote blood relations fusion among nationalities in the history. China is considered an isolated case of having an enduring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ter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litical mod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piritual belief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pirit of morals".
Keywords: "moral spirit", political concept, cultural identity, inherent driving force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8392.html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09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