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2.把构建“中国经济学”“争取学术话语权”等概念化、口号化。包括经济学理论在内,中国学者不是没有重要创新和贡献,我们完全有理由在理论上自信。但是,从科学和学者角度,这种自信是在充分理解、学习、借鉴世界既有理论基础上的自信。如果不了解别国的理论,只肯定自己,应该属于盲目自信。一些学者理解的“中国经济学”就是重建一套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不同的话语体系,以便我们有话语权。这种理解不利于经济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其实,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东西很多人看不懂很正常,一是因为确实发展方向有些问题,有精致平庸主义倾向,二是因为经济学家分工越来越细、知识大爆炸、文献浩如烟海,单个经济学家很难看懂各个领域的全部文献,西方多数经济学家也只能看懂小同行里的文献。应该努力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怎么回事,至少要大体知道,进而从科学角度发现其真正的弊端,然后我们努力矫正这种现象,基于中国实践创建新的理论,中国经济学家的理论不就有了吗?
3.颠倒了“用学术讲政治”与“用政治讲学术”的关系,不利于学术,更不利于政治。“政治”和“意识形态”本来在学术上是中性词,现实中是社会的基本存在和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学术上和实践中都是要讲的,而且要讲好。不要以为西方国家的学者、包括经济学家们不讲政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更讲政治和意识形态,甚至有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偏见。关键是怎么讲。经济学家们无论是证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公正有效还是国家干预的必要,都有政治背景、都有服务政治的倾向,这不是错误或不应该。马克思写《资本论》也是讲政治的,而且公开亮出自己的政治意图,他是用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客观事实证明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合理和效率递减以及必然被取代。作为经济学家,马克思是用学术、科学讲政治的大师,也是中国经济学家学习的典范。但是,现在有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地思考“如何用科学和学术讲好政治和意识形态”,同时,行政权力过多地、不合理地介入学术领域,主要表现为介入学术评估和评价、有行政权力的人士参与学术资源的分配和追逐学术名利,都不利于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30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59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7011.html 文章来源:经济学动态, 202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