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5] 赵朴初:《赵朴初文集》(上卷),第562页。
[6] 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第214页。
四、结语:“人间佛教”是“未竟之志”和“未竟之业”
赵朴老始结缘于太虚大师,受太虚大师的临终嘱托,一生都在践行与丰富“人间佛教”思想。探讨与理解赵朴老“人间佛教”的思想背景,还要考虑到他亲近圆瑛法师而重视中国佛教传统,又有担任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所拥有的领袖意识,最后则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现代中国的“根机”与语境。
赵朴老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在深切体证佛法中无常、无我、缘起等智慧而展开的,既与太虚大师一脉相承,晚年又关注印顺导师的思想,彰显了“人间佛教”的神圣性(超越性)、人间性、历史性、时代性四个特点。他强调“人间佛教”的内涵是菩萨行,涵摄五戒十善的人天乘法,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将“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融合起来,关注到“人间佛教”的人间性与历史性;强调要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保证“人间佛教”在人间的超越性,佛教教育即是“人间佛教”的神圣性运动;深刻地揭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人间佛教”时代性的必然要求。
反观赵朴老“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的时代意义,必须从20世纪中国佛教两次举世瞩目的复兴或者说“中国佛教之重建”去理解他的贡献。大陆佛教的复兴与重建任务的艰巨与复杂,远非太虚大师当年所能比,大陆佛教的一些重要寺院的恢复与开放,是赵朴老亲自一次又一次地和有关部门交涉,向中央和省市重要领导不断地反映。他凭借着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社会的公信力和文化的亲和力,为佛教获得政治的支持、社会的认可、文化的共鸣。同时,他又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他的最大贡献是把提倡“人间佛教”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强调了“人间佛教”思想的普遍意义。这是太虚当年未能做到的,由此也进一步触及了太虚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人间佛教与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关系问题。[1]当然,深刻总结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反思与批判中国佛教的积弊,梳理“人间佛教”与“宗派佛教”的关系,即真正地完善与构建“人间佛教”的神圣性(超越性)、人间性、历史性、时代性,则是“未竟之业”。
---------------------------
[1] 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第215页。
来源:师道大学堂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佛学专题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