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现代中国美学
[20]蔡元培:《哲学大纲》(1915年1月),《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6页。
[2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936年),《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页。
[22]蔡元培:《美学讲稿》(1921年),《蔡元培全集》第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23]郭沫若:《文艺之社会使命》(1925年5月18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页。
[2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936年),《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46页。
[25]王国维:《咏史》(1913年),《王国维遗书》第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615页。
[26]黄人:《〈小说林〉发刊词》(1907年),《近代文论选》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8一499页。
[2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936年),《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页。
[28]宗白华:《形上学》(约1928至1930年),《宗白华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00一601页。
[29]参见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1981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李泽厚:《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
[30]朱光潜:《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1941年1月),《朱光潜全集》第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31]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1946年),《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一406页。
[32]宗白华:《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1919年11月15日),《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101页。
[33]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1907年)《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615页。
[34]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1903年),佛雏校辑:《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35]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1904年2月),佛雏校辑:《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第255一256页。
[36]蔡元培:《哲学大纲》(1915年1月),《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3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1933年),《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
[38]同上书,第233页。
[39]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936年),《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60页。
[4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6页。
[4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42][美]鲁道夫·马克瑞安:“论崇高、天才及其对康德审美观念的阐释”,载[英]安东尼·卢弗等著:《西方哲学讲演集》,李超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6页。
[43]梁宗岱:《论崇高》1934年12月18日),《诗与真二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页。
[44]陈铨:《盛世文学与末世文学》(1943年),丁晓萍等编:《时代之波》,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415页。
[45][波]符·塔达基维茨:《西方美学概念史》,诸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3页。
[4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47]同上书,第171页。
[48][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2页。
[49]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1907年5月),《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584—585页。
[50]王国维:《红楼梦评论》(1904年7月),《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430页。
[51]同上书,第431、433页。
[5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1913年),《王国维遗书》第9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640—641页。
[5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54]同上书,第296页。
[55]宗白华:《我所爱于莎士比亚的》(1938年7月13日),《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56]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1917年4月18日),《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57]若干年后,古小说专家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表达了与朱光潜一样的意思:“在一个完美的悲剧人物身上,人们要求有某种崇高的东西一一 一种仁慈爱善良或慷慨大度的特质,以及一种自我认识的探求一一不管这种探求用了多少时间才达到目的,但最终还是使他认识到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而这种崇高的东西是黛玉显然是缺乏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88页。)
[58]陈铨:《戏剧与人生》,上海:大东书局,1947年第2版,第72页。
[59]陈铨:《尼采与红楼梦》(1943年5月),丁晓萍等编:《时代之波》,第290页。
[60]宗白华:《艺术学》(1926—1928年),《宗白华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
[61]李泽厚:《中国古代史思想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页。
[6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63][意]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与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84页。
[6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1904),《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419页。
[65]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615页。
[66]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1907年),《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633一634页。
[67]宗白华:《艺术学》,《宗白华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88页。
[68]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936年),《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197页。
[69]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936年),《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4—315页。
[70]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71]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1922年8月4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页,引文系《全集》“注释”中最初发表时的文字。
[72]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1937年6月15日),《周扬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
[73]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2页;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4页。
[7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75]同上书,第165页。
[76]吕徵:《康德之美学思想》,《民铎》第6卷4期(1925年)。
[77]宗白华:《美学》(1925—1928年),《宗白华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页。
[78]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390页。
[79]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419页。
[80]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1904年11月),《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657一658页。
[81]陈铨:《文学批评的新动向》(1943年5月),丁晓萍等编:《时代之波》,第385一386页。
[82]同上书,第385页。
[83]陈铨:《尼采与红楼梦》,丁晓萍等编:《时代之波》第286页。
[8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2一293页。
[85]朱光潜:《谈美》(1932年),《朱光潜全集》第2卷,第18页。
[86]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585页。
[87]蔡元培:《为陶冷月书写对联》(1924年5月1日),《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276页。
[88]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63页。
[89]转引自金绍先:《“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忆朱光潜与鲁迅的分歧》,载商金林:《朱光潜与现代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90]瞿秋白:《文艺的自由与文艺家的不自由》(1932年7月),《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7、61页。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美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87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