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①弗朗索瓦·库塞特(Francois Cusset)的研究阐明了“French Theory”在美国学院被制造出来的原因。同时,他强调,“无论如何,他们的文本,既不是亲-马克思(pro-Marx),也不是反-马克思(anti-Marx)。相反,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无止无尽的解释、讨论和反叛”。(Cusset,p.XV)
②激进左派拒斥现代性的当前状况,却不能沿袭建立在19世纪假设上的传统批判理论的历史叙事来打开斗争的地平。在某种意义上,无论出于本能还是自觉,从空间角度进行元理论的更新,都成为一种趋势。列斐伏尔的理论经历强烈地说明了这一点。痛感20世纪60年代改造世界的革命运动没有抓住重点,他强调:“如果没有生产一个合适的空间,‘改变生活’‘改造社会’等说法就没有任何意义。”(Lefebvre,p.186)他对空间问题的元哲学分析和政治学反思,旨在为新的斗争打开理论视野和确立政治地平。受他影响的哈维、苏贾、多琳·马西(Doreen Massey)等人,亦以不同方式反复强调这一点。以哈维为例,从他提出社会空间的哲学构想,到对“作为关键词的空间”概念的阐述,贯穿其中的便是这一立场:建构一种对空间、地方和环境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理解,并且将这种理解作为文化和社会理论的彻底基础。(参见哈维,第52页)按照马西的说法,这种倾向乃是重建对政治问题至关重要的“根基性”(groundedness)。(参见马西,第21页)
③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曾对这种张力作过分析,对列斐伏尔、哈维、马西、拉图尔(Bruno Latour)以及后殖民文学和批评中的“地方”“全球”“本地”等概念作了回应,从理论和政治两个维度阐明了流行的“地方”讨论面临的问题,把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观念转向“作为遗产和工程的地方”概念,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全球化语境中地方的含义和意义。(cf.Dirlik,pp.151-187)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8784.html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第2018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