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五言诗
[4]徐师曾:“梁陈诸家,渐多俪句,虽名古诗,实堕律体。”(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07页)
[5]许学夷:“至梁简文及庾肩吾之属,则风气益衰,其习愈卑,故其声尽入律,语尽绮靡而古声尽亡矣。”(许学夷:《诗源辩体》,第128页)
[6]沈德潜:“诗至于陈,专工琢句,古诗一线绝矣!”(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 1978年,第330页)
[7]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齐永明体自沈约立为声韵之说,诗渐以卑。而玄晖诗徇俗太甚,太工太巧。阴何徐庾继作,遂成唐人律诗。”(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02页)
[8]冯班:《钝吟杂录 论学三说》,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第68页。
[9]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续修四库全书》第15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第372页。
[10]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第105页。
[11]葛晓音:《论汉魏五言的“古意”》,《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葛晓音:《西晋五古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方式——兼论“魏制”与“晋造”的同异》,《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2期。
[12]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第29页。
[13]关于大谢体的典型结构,当代研究谢灵运山水诗的论著多已论及,本文不一一引述。
[14]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第618页。冒春荣《葚原诗说》卷3有相同意见。
[15]江淹著,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第3页,“前言”。
[16]沈约著,陈庆元校笺:《沈约集校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5年,第359页。
[17]沈约著,陈庆元校笺:《沈约集校笺》,第349页。
[18]沈约著,陈庆元校笺:《沈约集校笺》,第369—370页。
[19]谢朓著,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第327页。
[20]何逊:《何逊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第18页。
[21]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第249页。
[22]《文镜秘府论》:“故梁朝湘东王《诗评》云:作诗不对,本是吼文,不名为诗。”(遍照金刚著,周维德校点:《文镜秘府论》,第140页)
[23]以上引文均见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第639—704页。
[24]诸人《离夜》之引文均见谢朓著,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第302—311页。
[25]萧纲:《答新渝侯和诗书》,参见葛晓音:《八代诗史》,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第191页。
[26]欧阳询编,汪绍楹标点:《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第524—525页。
[27]关于齐梁新体诗八句体的形成问题,吴小平论之甚详,参见氏著:《中古五言诗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第250—271页。
[28]关于绝句起源问题,明清以来有很多争论,近现代中日学者也有不少论说。李嘉言《绝句起源于联句说》影响较大。对于这一观点,笔者曾在论文注释中提出怀疑,但未细辨。参见葛晓音:《论初盛唐绝句的发展———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29]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续修四库全书》第1591册,第204页。
[30]冯惟讷《诗纪》、万历汪士贤校刻本、康熙丁亥郭威钊序本等版本作“刘中书绘”,本文从曹融南校注本“谢缓”之说,参见谢朓著,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第409页。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进入专题: 五言诗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