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瑜:宋帝御集和御笔述论的相关文章
王曾瑜:宋帝御集和御笔述论
【内容提要】 宋朝多数皇帝的文化水平确实高于历朝皇帝,其御笔数量十分可观,而宋朝君臣也有编纂本朝或前代皇帝御集的传统,但皇帝的御笔并不都是其亲笔所书,也有不少是他人代书之作。宋朝各代皇帝的御笔,多少反映了他们当权和施政的不同个性,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说是宋朝历代政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自宋太宗伐辽失败后,宋朝基本上就一直 更多...
吴大兵:王曾瑜先生所谓的“学术批评”
一个宋史专家,写文章斥责两个“未曾谋面”的清史,近代史专家为“空头主编”“南郭先生”。说他们修出了“错误百出的学术垃圾”。王曾瑜先生在网上批评 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彩图版”一文经新京报转发,并加“中国图书奖获奖书被指为学术垃圾。”成了出版界和历史学界的新闻。惊诧之余,翻阅前不久刚刚给女儿买的这本读物,并参照王曾 更多...
王曾瑜:宋史研究要点
蒙《文史知识》编辑部盛情,邀我撰写此文,确是给我出了个大难题。第一是个人的学识限制,我个人的专长虽然是辽宋金史,事实上,只是对该断代史的少数领域有深入研究,对多数领域是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第二,近年发表的宋史研究论著甚多,我个人难以遍阅,对研究现状的掌握很不全面。凡此两条,决不能说我个人胜任本文的写作,只能是勉为其难 更多...
王春瑜:“万岁”一词是怎么成皇帝专利的
十五年后,亦即太始三年二月,汉武帝又编造了一个更神乎其神的谎言。他声称“幸琅邪,礼日成山。山称万岁。”石头都喊他“万岁”,臣民焉得不呼,从此,封建帝王的宝座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万岁”既归于皇帝一人,如他人用之,就成了谋逆、大不敬。宋人高承曾谓:“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此说颇有见地。“万岁”与封建帝王划上等 更多...
王曾瑜:“盛世修史”修出了什么文化垃圾?
笔者曾在《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25日《主编瘾和广告热》一文中断言:“依目前七十上下到六十上下年龄段的治史者的学力而论,任何人也不具备对自先秦到清的古史进行贯通的实力,他们怎么能够胜任大部头古代通史、专史等的主编?”这个论断对史学内行而言,当然不是什么秘密。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不正常的外部原因,大致都学问荒疏十年多 更多...
王曾瑜:试论国史上的所谓“盛世”
“ 盛世”乃一古词,如今不知哪位文人匠心独运,古词新用,遂风靡一时。最有资格对“盛世”一词作出权威性诠释者,当然是史学界。然而史学界却又有人高擎出“盛世修史”的大旗,甚至将所谓“宰相监修国史”的古史学糟粕,也当作优秀传统、时新发明,欲今人发扬光大。所谓“宰相监修国史”,其基本点无非是仰承当政者的鼻息,恣意篡改历史。南宋 更多...
王乐理:政治学跨国比较研究述论
在国际学术交流久已有之而于今愈加频密的情况下,对于政治学学科在各国的发展状况做出一个跨国性的比较研究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20世纪60至80年代,政治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在从业人员的规模、研究工具的创新和知识成果的积累上,都发生了一场非同寻常的、不断扩展的革命。但同时也存在一个薄弱环节,即很少系统地总结这门学科整体的历 更多...
王岳川:笔墨迹化的东方意象
中国书画是墨气充盈的艺术。这一笔墨迹化的神秘意味使其成为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象。 中国人使用墨,大约在西周以前就开始了。其后历代制墨工艺的演进,达到“质细、胶轻、色墨、声清、味香”的美妙,以获得“黯而不涪明而有艳、泽而有渍”(宋·晁氏《墨经》)、乌黑发亮、色泽焕然的墨汁。随着历史的推演,墨法在中国书法绘画技法中得到进一步发 更多...
王曾瑜:宋朝卖官述略(附论:秦汉至隋唐五代卖官述略)
宋朝卖官也与前朝一样,事实上可区分为制度性卖官和官员私下卖官两类,今分别予以简单介绍和论述。一、进纳授官 一、进纳授官的起源和卖价:宋朝建国后,为了革除唐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弊政,大力崇尚文官政治。在官场中以进士等科举出身为荣,谓之“有出身”,其它入仕者为“无出身”。1马端临说:“宋兴以来,所重者独进士,若纳粟授官,止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