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略谈日记和日记研究的相关文章
陈子善:略谈日记和日记研究
先来做回文抄公。1925年3月,周作人写了一篇《日记与尺牍》,开宗明义: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的表出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炼,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给自己看的(写了日记预备将来石印出书的算作例外),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 更多...
日记里的蒋介石
蒋介石在日记里经常谈论国际形势,与当时军阀只关注自己的地盘与势力的内斗相比,更具现代意识。自美国胡佛研究院所藏的蒋介石日记开放以来,海外及两岸三地的学者闻风而至,俨然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镇之一,学者们在阅读了这些世所罕见的史料后,更传出“民国史应该重写”、“建立新的中国近代史解释体系”的积极评价。目前,蒋介石日记只 更多...
谢泳:鲁迅郁达夫日记比较阅读
闲来无事,读鲁迅。郁达夫日记。鲁迅。郁达夫同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二人在现代文学的许多门类中都留下了传世之作,令人肃然起敬。平日读书,多看他们的小说。杂文,与日记是较为疏远的,最近读了,感到还是有话可说。把鲁迅、郁达夫的日记比较着看,可以了解两位作家性格的差异和文风的不同,作为一种文本研究,看引己或许比看小说在某种程 更多...
萧象:《杨尚昆日记》的历史信息
日记为文而受人青睐,在于两大特征:一是写作的私密,较少顾忌,最显真性情;二是记录的真实,为亲历目睹,乃当日发生之事。故此,名士雅好日记,自古形为传统,近代以降,蔚成风气。许多重要人物遗有日记刊行于世,如晚清曾国藩、翁同龢,民国徐世昌、王世杰,乃至蒋介石亦有日记留传后人,既为专业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也满足了 更多...
张鸣: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在做历史的人看来,日记虽然属于第一手材料,但却是不大好的材料,因为记日记的人,往往喜欢在日记里做假,对于很多人来说,日记,尤其是记述得比较详细的日记,在奋笔疾书的当时,就存了心,日后给别人看,如果这个人恰巧是个知名人士,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不过,就算是当初就存了心,料到自己的日记日后会出版,作者对经过的事件,在叙述上兴 更多...
杨天石:蒋介石日记与蒋介石其人
2005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作了一个报告,其中有一段话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作战的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前中共领导人的讲话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提法。表面上看是一个小小的语言秩序的变化 更多...
东方早报:《翁同龢日记》:日记中的历史
在存世的名人日记中,《翁同龢日记》无疑是部重要作品。从前我在复旦上学,曾借阅过涵芬楼影印的手稿。后来中华书局出版了陈义杰点校的排印本,对于阅读方便良多。翁同龢笔下十九世纪的风雨岁月,生动有趣,既有细腻的时代场景,也包含着作者思想演变嬗递的点点痕迹,以及宫廷秘辛、朋僚交往,是研究晚清历史的宝贵财富。 翁同龢记载的沙尘暴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