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注释:
①[美]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王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367-368页。
②[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册,周昌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0页。
③[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13-226页。
④徐宗泽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49年,第289页。论者提出了“天学的圣学化”问题,指出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教中三大柱石”在接受“天学”时,最初是以一种拟同的态度将“天学”纳入圣学体系,以证明接受、学习先进的西洋科学是正当的。见孙尚扬、钟鸣旦:《一八四○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⑤章太炎:《原学》,见徐复:《訄书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7-43页。
⑥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6页。
⑦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57-565页。
⑧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文集之六”,第110-116页。
⑨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202页。
⑩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第77-94页。
(11)石元康:《传统理性与相对主义》,收入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第3-28页。
(12)刘小枫:《中国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乌托邦思维》,《二十一世纪》总第27期,1995年2月。
(13)Edward Shils, Center and Periphe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此据叶启政:《边陲性与学术发展——再论科学中国化》,收入杨国枢等编著:《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台北:桂冠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第221-262页。
(14)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收入氏著《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15页。
(15)朱政惠:《美国学者对中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
(16)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三),《胡适作品集》第36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4-5页
进入专题: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8874.html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沪)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