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因此,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不仅仅是客观化的努力,客观性原则也不是不可替代,发展替代性标准对新闻界的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理解能力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对道德的持续追问。
五、开放的道德探询机制
菲利普·帕特森和李·威尔金斯指出,大部分新闻课程介绍一些新闻特性,包括接近性、时效性、冲突性、结果性、显著性、罕见性、变化性、具体性、行动性和个性等,可能还有神秘、戏剧化、冒险、庆祝、自我提高,还有各种伦理。但这些可能不太可能帮助你决定如何合乎道德的报道新闻。[31]因此,他们建议将对“新闻的定义从新闻学拓展到伦理学的新闻价值观。”他们推荐了如下一些价值观(混合着标准与伦理判断):“准确”、“坚韧”、“尊严”、“互惠”、“足量”、“公平”、“社区”、“多样性”。
那么应该寻找什么呢?新闻专业主义可以被看作一种开放的道德探询机制,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件件事件和具体案例的讨论、通过对新闻社会性和社会生活的深度理解不断接近一种相对稳定的道德标准体系(包括与该道德标准相应的技术操作细节),这种体系是新闻人品性和行为的道德基础,当然也是所有规范标准体系的内在动力源,这样就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现适当有效的新闻规范体系。
这种追寻的过程本身也是三重的:在历史的基础上理解特定社会时代背景和环境状况;在这种状况下探索新闻诸美德的可能特性和具体所指;这个过程对于追寻者和职业人来说也是重要的规范讨论建构、德性训练养成过程,追寻就是新闻德性和行为判断力的成长发展过程,是指向未来的开放性过程。
【注释】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道德探询之路:新闻专业主义前瞻》。
①从新闻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客观报道也是新闻发展过程中一种报道形式之一。
②当然对新闻专业主义还有其他的批评。比如,专业标准过度抽象和模糊,难以被贯彻执行;新闻人对职业的独立控制权匮乏;就算违反专业标准很少有立即可见的惩罚与后果等。这些的根源在于客观性问题。
③在信息专制的状态下,新闻机构本身成为某种统治衍生物,所有看上去是那么一回事的协会、监督和教育机构不过是摆设,支撑它们的是权力结构。
④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标准体系是借助数学和各种精密仪器以及一整套传承久远的方法论及规范体系,相当成功的建立一个判断“好坏”的“事实”性标准体系,结合知识演进与权力层级架构的建立完善,其客观性叙事接近滴水不漏的程度。
⑤客观性实际上是一个空概念,当要进一步追问客观性包括哪些东西时,人们会说平衡、不偏不倚甚至客观。这些解释性概念也是空洞的,需要被特定社会内涵所填充。如果再要追问背后的东西或者结构时,我们能够发现权力架构或者道德规训这样的东西。因此,所谓客观性没有确定的程序和标准,它无法提供其所承诺的那种稳定性和准确的判断标准。
⑥它们并非为客观性而存在的,而是来源于新闻实践的总结。
⑦在纪录片创作中,一些艺术家认为捕捉真相需要如实记录生活的原生态,技术手段就是让摄像机忠实的记录生活,不做任何虚构和情景再现等,尽量避免人为的干预、制作甚至创造。但是,人们还是要面对最后的剪辑,还是要面对摄像机后面的主观的眼睛问题,更深层次上还是要面对前置的、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因此,追寻真相的路上,客观性手法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但不是唯一的,同时也没有任何轻便好用容易操作的简单化的标准等着我们去发现,真相发现之旅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和道德探索是同样的。
【参考文献】
[1][9][11][12][14][15]]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北)2002年第71期,第17~59页
[2][7][10][21][26]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第2~9页
[3][8][16][30]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24]芮必峰:《新闻专业主义:一种职业权力的意识形态——再论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2期,第72~77页
[5]李岩:《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实践与变异》,《当代传播》2011年第1期
[6]Hodges. LW., The Journalist and Professionalism,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1986, 1(2), pp.32~36.
[13]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17]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18][31](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26、33~34页
[19]Richard Rorty. Co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第6~7页
[20]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22](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丁雪英等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23]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Tuchman.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 An Examination of Newspaper's Nations of Obj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ety, 1972, Vol. 77, No.4, pp.660~679.
[27]Judith Lichtenberg. In Defence of Objectivity Revisited, in James Curran & Micheal Gurevitch(eds.), Mass Medie and Society, Edward Arnold: A division of Hodder & Stoughton. 1996年,第241页
[28]陈中原:《点击新闻职业道德关键词:84个国家或地区新闻职业道德准则73个关键词汇的统计分析(上)》,《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第3~7页
[29]陈中原:《点击新闻职业道德关键词:84个国家或地区新闻职业道德准则73个关键词汇的统计分析(下)》,《新闻记者》2007年第7期,第13~17页^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新闻传播学 > 理论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7072.html 文章来源:《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3期第55~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