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对法兰克福学派乌托邦理论的评论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纯粹的意识形态批判并不能把我们带出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但是,如果没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又如何知道为之奋斗的明天是怎样?在分析法兰克福学派乌托邦理论时,我们更应从积极的一面去学习、分析和借鉴他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设想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自身问题的剖析、通往未来社会的道路中的深刻之处。法兰克福学派的乌托邦理论不但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天堂般的世界,而且为我们指明了通往天堂的道路和梯子—批判资本主义,扬弃人的异化和异化的世界。
在他们认为的道路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马尔库塞的“大拒绝”理论,透视法兰克福学派,我们发现,当他们以理论家的角色出现时,他们拒绝接受现实的世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而当他们以革命家的角色出现时,却又拒绝对现实采取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批判,这正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吊诡之处:在理论最为深刻的地方,转向了乌托邦,从而使其现实指向戛然而止,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注释】
①邬晓燕:“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多维解构及其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②③④[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凯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页,第52~53页,第19~20页,第228页,第293页。
⑤[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2006年,第435~436页。
⑥[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第260页,第204页,第183页,第139页,第130~131页。
⑦[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工业革命和新左派》,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1页。
⑧Herbert Marcuse, 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 Boston,Beacon Press, 1972, pp.60~61。
⑨⑩[德]A·斯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43~153页,第177页。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思想与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6520.html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