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外界的浮沫、诱惑无干、无关;然而那些内省的情感呢?那些曾经执着的信念呢?那些网罗、渊源同样无法把握,无法进行一以贯之的价值审判。不是遁于外物,也不能从所谓普世价值里获得赎救,只是倘若撇去外部的那些还谈来容易,而动摇了曾经的砥柱该是怎样莫衷一是的苦痛。“毁灭”之苦痛,有此一道。
然而朱自清真正的“背时”不在天下见者有份时独守隆中,亦不在撇清一切而以怀疑抱残守缺;反之,这两项亦是他要撇去的。他之“背时”在于明省自己除“读书”“卖文”外别无可为,却还是要“问世”。“毁灭”之后生,有此一执。
因为执着,所以要撇去;既然有撇去,不能不有所执。这里给自己的支点,便在于“刹那”。在无法得出刚好的办法之前一定还要“问世”,那么“刹那主义”绝不是消极怠懒,更非模棱折衷。在没有得出“刹那”之前焦灼,在得出之后依然焦灼,这是因为朱自清的认真恳切。因为真要实践“刹那”不可不全神皆注,而忠厚于人于己的他何尝不明白“刹那”终究也只是暂时的答案。
注释:
①载1921年11月25日《晨星》创刊号(宣平旅杭学会编)。
②参见潘漠华致沈雁冰函,载于《小说月报》13卷12号。
【参考文献】
[1]魏金枝.杭州一师时代的朱自清先生[J].文讯:第9卷第3期,1948-9-1.
[2]朱自清.冬天[J].中学生:第40号,1933-12-1.
[3]朱自清.我所见的叶圣陶[M].//你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曹聚仁.哭朱自清先生[M].//听涛室人物谭.北京:三联书店,2007.222.
[5]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序[M].//应修人,潘漠华.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朱自清.读《湖畔》诗集[J].文学旬刊:第39期.1922-06-01.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综合 > 学人风范 > 先生之风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3929.html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