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1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之十二,第79、86页。
(17)Benjamin Kidd, Social Evolution, New York: Macmillan &. Co., &. London, 1894, p. 209.
(18)Benjamin Kidd, Social Evolution, p. 215.
(19)Benjamin Kidd, Social Evolution, p. 216.
(20)Benjamin Kidd, Social Evolution, p. 217.
(21)Benjamin Kidd, Social Evolution, p. 217-218.
(22)Benjamin Kidd, Social Evolution, p. 218.
(23)《史记》卷72《穰侯列传》及卷40《吕后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24)《旧唐书》卷21,《礼仪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25)《宋史》卷478,《世家—南唐李氏》,中华书局1985年版。
(26)参见R. Koebner, Despot and Despotism: Vicissiyudes of a Political Term,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Vol. 14, No. 3/4(1951), p, 296.
(27)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8页。
(28)中书君:《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书评,《新月月刊》第4卷第4期,1932年11月。
(29)孟德斯鸠认为,在中国式的“专制”制度下,教育会使人“相与趋于卑陋而已。盖其为教也,勖人人以屈伏。屈伏,不仅其下然也,即上者亦以是为心德,未有专制之君而非奴隶者矣。至顺者,其愚昧之征乎!不独奉令承教者然也,其发号施令者亦如此耳,无所拟议,无所疑殆,无所寻绎,曰吾欲云去足矣。”“是故,专制之民,本无所事于教育也,将成其一德,则尽其一切德而褫之,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为愚民。”孟德斯鸠著,严复译:《法意》,上册,第49页。
(30)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政治制度时,说中国无一人是自由的,中国人全部都是不自由的:“东方人还不知道,‘精神’——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他们不自由。他们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唯其如此,这一个人的自由只是放纵、粗野,热情的兽性冲动,或者是热情的一种柔和驯服,而这种柔和驯服自身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偶然现象或者一种放纵恣肆。所以这一个人只是一个专制君主,不是一个自由人。”[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6页。
(31)穆勒说:“专制不自繇之国,非独所治者之不自繇也,其出治者亦困苦无僇,而不能以自拔。支那之宰相,与田野之佣民,皆奴才也。”([英]约翰·穆勒著,严复译:《群己权界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8页)
(32)据郝时远考证,中文“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萧子显《南齐书》中:“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剪落之徒,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33)例如,《三朝北盟会编》:“臣闻汉王都关中而曰:游子悲故乡。是山川闾里故旧未忍忘也。陛下曾念中原之民族、故国之宫闱乎?”
(34)详见拙著《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特别是其中第三章第二节“国家、民族与小己”部分。
(35)参见Benjamin Schwartz,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a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1979(second printing), pp. 183-184.
(3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第5页。
(37)《新唐书》卷99,《迥秀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38)Herbert Spencer, 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mpany, 1898, pp. 66-67.
(39)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第5页。
(40)黎汝谦:《夷牢溪庐文钞》卷6,清光绪二十七年羊城刻本。
(41)叶德辉:《觉迷要录》卷4,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42)参见严复《如后患何按语》,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78-79页;梁启超《保国会演说词》,《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三,第27页。
(43)参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1917年)
(44)蔡元培:《五十年来之中国哲学》,载《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
(45)John Morley, Burke,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897.
(46)笔者已另撰《严复、柏克、保守主义》一文对之进行了专门介绍与探讨。
(47)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肄言》,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13页。
(48)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第144页。
(49)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肄言》,第312页。
(50)王栻编:《严复集》,第2册,第322-323页。
(51)王栻编:《严复集》第2册,第329页。
(52)参见王栻编《严复集》第2册,第326-329页。
(53)参见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76-481页。
(54)参见刘桂生《略谈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主要口号的时代属性》,收入《刘桂生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71-82页;刘桂生主编《时代的错位与理论的选择—西方近代思潮与中国“五四”启蒙思想》,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文章载自《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3期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本文责编:yangxingl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4145.html 文章来源:史学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