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祥林嫂
-------------------------
* 本文初稿提交给2013年6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丧祭与文明中心举办的"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的家"学术研讨会,为答复曾亦在《何谓普世? 谁之价值?》一书中对我的批评而作。曾亦的批评见曾亦、郭晓东编. 《何谓普世? 谁之价值? 当代儒家论普世价值》,第6章"以经义决事:论婚姻、家庭与法律问题 "各处,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感谢吴飞组织这次会议。也感谢曾亦在会议上的坦诚交流。
[1] 鲁迅. 《彷徨》.第1-19页,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 周作人.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第193页,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 同上,第194页,
[4] 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更多文本上的依据,参见谢会昌."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迅小说细读之一",《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3期。
[5] "我这答话怕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义,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6]在《彷徨》最后一篇《离婚》这篇小说中,明媒正娶的爱姑是15岁就嫁人的。鲁迅. 《彷徨》.第171页,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另外,历史人口学的研究表明,直到1970年代前,中国妇女的初婚年龄一直低于20岁。对于1900-1925年出生的妇女而言,"15岁以后的初婚率稳步上升,并在20岁左右达到最高值。此后,初婚率迅速下降。"李中清、王丰. 《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和中国的现实》.陈卫、姚远译,第103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7] 费孝通. 《江村经济 中国农民的生活》. 第63页,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8] 李中清、王丰. 《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和中国的现实》.陈卫、姚远译,第110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9] 费孝通. 《江村经济 中国农民的生活》. 第62页,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0] 费孝通. 《江村经济 中国农民的生活》. 第62-63页,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1] 祥林嫂是童养媳的更多文本上的推测依据,还可参见:符杰祥、唐伟."经典阐释的'大意义'与'小问题':以祥林嫂疑案的日常生活解读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2] 祥林嫂春上没了丈夫,十月初到鲁四老爷家,还带着孝:"头上扎着白头绳。"按照《仪礼·丧服》:妻为夫服斩衰三年。祥林嫂对丈夫服孝未满就被婆家嫁掉,很可能跟她是童养媳、有一半卫家的女儿的身份有关系。
[13] 鲁迅. 《彷徨》.第99-126页,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14] 参见,白凯. 《中国的妇女与财产 960-1949年》.第58-59页,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关于明太祖以后法律和礼制对女性"母亲"身份的塑造,参见:柏宇洲:"明代继承法中的人情与母道:与白凯教授商榷",《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
[15] 周作人.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第202页,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16] 高远东."《祝福》:儒释道'吃人'的寓言",载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页175-18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7] 鲁迅. 《彷徨》.第22-34页,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18] 参见,李泽厚. "说巫史传统",载李泽厚. 《历史本体论·乙卯五说》,第156-18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9] 鲁迅. 《彷徨》.第165-179页,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进入专题: 祥林嫂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