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矛盾的本能——关于未来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走向的一点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5 次 更新时间:2012-03-17 22:48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刘畅  

未来30年内美国对华战略将是极为矛盾的,这种矛盾现在已经显现出来。有两种我称之为的“本能性反应”可能主导未来美国对华政策。

一方面是从解决目前困扰自身问题的角度而言,美国“本能性地”不得不注意到中美合作的极端重要性,并且不得不倚重中国的力量,因此它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动荡、乱局和分裂。事实上美国近几年的表态也声称欢迎一个繁荣、稳定的(当然美国人说话的时候总是还喜欢加上“自由的”)中国作为美国的“朋友”出现在亚洲。

另一方面出于历史性的逻辑和维持霸权体系的长远考虑的角度而言,美国“本能性地”不得不防遏中国,这种防遏体现在内外两方面:外部性——在亚洲地区建立针对中国的军事、经贸前沿阵地;内部性——不要天真地以为美国不再寻求颠覆我政权,它可能不寻求急功近利式的政权更迭,而是转而寻求以一种在现有的“一党执政”的体制内的方式干涉我内政,扰乱我政局,特别是在权力交替的时候,此外,进一步寻求在民族、分裂等问题和领域内找出一条新路子搞乱中国,或者至少牵制住中国发展和崛起的精力和注意力。不过,不大可能出现美国培植的“代理人”在中国执政的可能性。

上述两种极度矛盾的“本能性反应”到底会持续多久,要看中美两国相互间的互动构成怎样的动态平衡。中国对美国这种矛盾心态的反应固然是美国这种矛盾政策能维持多久的一个重要变量因素。如果中国在未来继续以一种在目前美国政界和学界看来是“强硬”的姿态面对美国的话,美国将不得不同中国硬到底。这种无谓的“强硬”对谁都没好处。如果中国在未来采取一种较为温和的姿态,美国的某些动作可谓无的放矢,双边关系将会有所缓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仍然坚持认为不要以为我们温和了美国就不会有亡我之心。

但是中国的反应毕竟只是一个参考系。美国对华政策的自变量仍然是美国自己。据我估测,大概有内外两方面形势的走向将决定这种矛盾的“本能性”政策会持续多久。

一方面,内在的是,美国多久能够从无奈的经济形势和颓丧的发展模式中恢复过来,开辟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目前的华尔街模式可谓基本上到了破灭的边缘(甚至已经破灭),再不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美国将没有退路和出路。如果美国在这种泥潭中挣扎越久,而那边厢,中国越发地壮大,其“社会主义优越性”愈发凸显的话,那么两种“本能性反应”中的后者将逐步占上风,因为美国人骨子里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可能取代自己的发展模式是有着根本性的恐惧的。反之,如果美国能尽快摆脱这种泥潭,那么寻求同中国合作的声音可能会更大。

另一方面,外在的是,美国目前在许多热点地区的政策——中东、亚太、欧洲、拉美——到底要持续多久。特别是在中东和亚太,美国那种近乎穷兵黩武的姿态还要持续多久。这就涉及到太多问题,尤其是,美国的军事、外交政策决定于其内部的发展模式,这样一个“Born to fight”(生而为战)的霸权,不改变其内在的国家发展模式的机理,就不可能根本上改变其外交和军事政策。但是目前的问题是,美国的这种外交和军事政策恰恰在关乎中国重要利益的地区上同中国存在愈发严重的分歧,那么中国的反应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国这两种极度矛盾的“本能性反应”的持续时间长短。这就又回到了刚才所讲的“中国的反应”那一节上了。

总而言之,美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对华政策将是建立在这两种矛盾的本能性反应的基础之上的,我也不知道能用什么新的术语描述这种情况,干脆就依旧不免俗套地用“霸权的迷思”来一言以概之。至于我们的对策,许多卓有见地的学者比我想的更深远。于我而言,就是一条: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弄清楚美国人想干什么,他们想得到什么,我们才能一一应对而立于不败。未来在中美关系上,我们可能还得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以应对为主,总体而言主动出击的机会可能较少,这是目前中美结构性矛盾和力量对比格局所决定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发制人,未尝不可。至于如何去做,这就是我们辛勤的外交官们要忙活的了。

期待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良好发展,期待我们外交的良好表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 刘畅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3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