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高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7 次 更新时间:2023-02-22 10:09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刘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视角出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谱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壮丽诗篇,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求解放的初心使命中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在推动和拓展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不断彰显其世界历史意义。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衡量标准出发,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内涵,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并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一、人类文明进步的衡量标准


人类文明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积淀的历史结晶,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客观现实性基础上存在历史性与价值性双重评价标准。马克思指出:“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人类文明进步不是抽象的臆想,而是必须通过为了改善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所进行的历史实践得以实现。“进步”不是中性词,“它是有特定前进目标的,这些目标是根据改善人类处境的种种可能性来确定的”。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状况改善的历史实践及其评价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准,它既涉及历史实践中人的价值创造,包括生产力发展、交往形式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也涉及历史活动中人的价值评价,即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评价。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实践在根本意义上制约着交往形式、文明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历史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而这些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诸多历史活动又在根本上制约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构成评价生产力发展等历史实践是否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改善的尺度。历史实践决定着历史评价,历史评价是对历史实践的反映,人类历史活动只有坚持历史实践原则与历史评价原则才能真正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衡量不能脱离现实历史活动而进行抽象的分析,也不能无视人在历史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而必须在实践中结合历史评价与价值评价进行现实性理解。


生产力发展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归根结底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遵循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和决定性作用,“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正是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其促动下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才能把一切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现代文明中来。但人类文明的进步不能完全以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状况变化作为评价标准,以生产力发展来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必须将生产力之于人道德发展的影响作为重要考察对象并予以审视。马克思曾经在肯定资产阶级历史性意义的同时尖锐批评资产阶级的非人道行为,“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进而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对印度殖民地实现的文明进步“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这意味着生产力发展必须与其是否促进人的进步的道德评价结合起来考察,马克思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评价不仅仅依靠生产力尺度,而且关切到人的生存发展的道德因素。


交往形式的发展也是制约和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马克思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概念,交往包括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两层意涵,交往形式指人们进行交往的具体方式,交往关系则是人们在具体交往中形成的关系,其中以生产关系为核心,它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交往关系受制于交往形式并反作用于它。生产决定交往,交往的发展程度又同时影响着社会生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在生产和交往的相互关系中不断实现。马克思强调,“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人类历史发展不仅要抓住生产力这个根本要素,也要分析社会交往形式的发展。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形成为前提,生产的世界性促使个人的世界历史性转变决定了“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交往形式的成熟程度是马克思考察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参照尺度。人们在分析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资本化生产力造成的剥削与压迫的同时应该看到隐含其中的交往形式的复杂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表征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尺。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必须尊重自然。自然“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肉体和精神都同自然界相联系,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作为人生命存在的基础,人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是维护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的劳动活动在其自然维度上是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人们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只有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才能获得满足自身的物质资料。“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试图利用自然界以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以劳动活动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身自然的改变。因此,在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劳动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的改变同自身的改变相互一致,这决定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如果不以尊重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为前提,那么会带来自然与人类的双重灾难。恩格斯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陶醉在对大自然胜利的喜悦中,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类优于其他物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类能够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活动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交流史,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程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参照系。“不同文化的接触曾是人类进步的路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是引领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代之前,中华文明曾经通过丝绸之路等文明交流载体将中国农耕文明传播到东亚、中亚乃至欧洲等世界其他地方,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进入近代,资产阶级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下,以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客观上迫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古老和落后的文明被卷入到资产阶级开辟的工业文明当中。尽管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到处建立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其资本积累过程充满血腥,但是资产阶级的全球掠夺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逐渐成为统一的大市场,即世界市场,从而创造出资产阶级主导的文明成果,并将这种资产阶级文明以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的方式扩展到全世界,促使人类从相对落后的农业文明跨入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进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考察,除了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也要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维度,“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把文明的交流互鉴作为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促进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尺度。所谓主体性能力,即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去认识和改造客体世界的能力。“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相比,以工商业发展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通过发展生产和扩大交往大大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发展,与人的本质力量相关的才能、智慧及实践水平获得历史性进步。“对这些力量的占有本身不外是同物质生产工具相适应的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本身的才能发挥蕴含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发展,而这是蕴含于生产力发展中的根本价值维度。马克思高度肯定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关键地位,但也承认生产力的发展也包含着自己的反面,生产力的进步造成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以及“贫困”,使得“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除了历史尺度之外,价值尺度也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维度。具有主体性的人类既是历史发展的剧作者,也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旨在实现人的目的本身,人们在不断创造物质生活资料丰富性的同时,也在生产着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


人类文明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根源于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对象世界时所体现出的人的主体性差异,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差异性要求人们必须坚持历史与价值的评价标准,生产力、交往形式、文明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以及人的主体性发展体现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从生产力、交往形式、文明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的主体性发展等因素的有机统一性出发,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总体性、全面性与公正性的评价,而不能将这些因素相互割裂开来,以某种单一的标准评判人类文明,这是马克思主义已经阐明的人类实践活动及其评价的科学原则。


二、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关联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内蕴世界性视野和战略眼光,实现了立足国内与面向世界的有机统一。在中国与世界发展日益紧密的联系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既稳步推进本国现代化事业,也坚持面向世界发展的开放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基数多、涵盖范围广、物质与精神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协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反思和修正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不足,最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历史性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成功推进14亿多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性和世界性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也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版图的革新与变迁。中国人口体量大的基本国情不仅伴随现代化建设的始终,而且也是制约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相统一,在处理好人口众多的这个基本国情基础上实现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直接现实难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解决的第一个历史任务。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贫困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科学部署,推动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得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巨大奇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关键性基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同样要求在城市发展方面处理好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构建特大、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格局,探索出人类发展史上最大规模人口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了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如何在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世界性与世纪性难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种把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纳入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将继续在西方现代化造成的严重发展问题上停滞不前,还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上奋勇前进。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关系到能否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合理矫正,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现实经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取得飞速发展。然而,不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实际上的发展差距,进而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及西方社会在现代化建设中两极分化所带来的严重社会撕裂和政治极化等问题警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包含以社会发展的公平公正修正西方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其关涉的群体是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中国式现代化力求通过实现最多数人的共同富裕,扬弃当今西方现代化所造成的两极分化等日益显现的弊端。作为中国创造现代化新型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结果,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现代化自身,而且指向现代化的普遍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造成的人的精神空虚、贫乏等问题的深刻省思。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是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探索,在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发展要求。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纽带,通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推动人民精神境界提高和价值世界完善,有效推进和扩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就是要求现代化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通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赋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引领的精神文明发展以精神境界和价值体系建设规范现代物质生产的时代使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求体现了完善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模式的价值努力,提出了在物质条件发展基础上不断开辟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新境界的现实性议题,也蕴含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崇拜与精神空虚的时代反思,凸显了人类社会在现代化发展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以自身绿色发展向世界昭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关系到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更是关系到全体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也不走“边污染边治理”的歪路,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绿色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不仅是涉及某个具体国家的特殊性问题,也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全球性议题,中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积极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号召各国加强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率先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整体上助推了人类文明朝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人口大国,在发展问题上的战略抉择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深刻关系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变动与发展。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血腥的殖民掠夺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给被压迫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以殖民掠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而是始终坚持人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战火频仍、冲突不断,面对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发展态势,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内加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对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通过自身改革和促进全球治理变革朝着共商共建共享方向积极发展,中国在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向世界各国人民庄严宣告——中国发展不靠殖民掠夺方式、中国崛起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中国将始终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和平与繁荣。


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也自觉担当起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难题的时代重任,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深刻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必须具备全球视野,站在全球发展的整体视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才能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上充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植根于世界历史发展整体性进程,伴随世界历史的发展而生成并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在生产、交往和分工的全球性联系与发展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探索出既符合本国实际国情、又遵循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独特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成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超越西方现代化基础上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现实经验。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自身现代化的特殊使命中又以创造新型文明形态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蕴含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一,推动全球生产力走向新的繁荣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奠定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归根结底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衡量。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球生产力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自身的现代化,也构成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生产力具有推动中国发展与世界繁荣的双重意蕴,为全球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且在全球化进程中也成为推进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极大惠及了世界各国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国策,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正是由于不断深化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才取得了诸多重要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拓宽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促进人类现代文明的繁荣与交流。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在扬弃西方文明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和交流。伴随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深刻影响了世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途命运的看法。有些西方学者据此提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然而,中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坚持与探索,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自身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路径,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有效破除了“历史终结论”认知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现代化道路不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不走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道路,相反,能够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文明也不等于人类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用自身发展事实说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文明形态,在推动这种新型文明的开放式交流中为后发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现实经验和宝贵启示。


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以文明代替野蛮、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平等代替压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人类和平与发展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暴力,坚持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和冲突;始终坚持国际公平正义,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秩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平等交往、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将世界各国发展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以和平发展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中科学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真诚合作方式,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局势复杂动荡的21世纪,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稳定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关键力量,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关键就在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来改造自然,人类文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上,并在把握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自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共生的交互平衡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随着现代化实践活动的深入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客观影响而发生变化,我们逐渐认识到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是任何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促使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前提。“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紧密相联。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充分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始终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着力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扮演积极角色,为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五,坚持人民至上的现代化理念,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主体性发展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维度,其贯穿于生产、交往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多维尺度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充分展现,代表着人类文明向着更高阶段迈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蕴含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最高价值追求。从推动规模空前的精准扶贫运动,到赢得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式现代化使得9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将落后地区纳入现代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使得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为实现14亿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精神境界和价值体系,引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把握现代化发展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在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积极关照人的精神世界发展,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人口规模巨大的整体发展、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同发展以及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新局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它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还在于它积极地开启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展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域。”必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使命与推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发展普遍性趋势的双重基础上,能够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尺。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认知差异性,决定我们必须从物质、精神、政治、文化、生态等多维视角出发,将人类的历史实践与对实践的价值评价尺度结合起来,以整体把握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且与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不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在积极顺应和参与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吸取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展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优势,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历史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过往人类文明成果的批判性继承,也是对人类现有文明的创新性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上不断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94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