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瑜伽经》中八支行法的前两支是对要进入三昧者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在佛教中也有类似内容。如《瑜伽经》中的“禁制”与佛教中的“五戒”等是类似的。《佛说七佛经》中在谈到五戒时说:“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和《瑜伽经》2,30中论述禁制时提到的“不杀生、诚实、不偷盗、净行、不贪”是极为接近的。《瑜伽经》中“劝制”的一些内容在佛教的一些文献中也有论及。如“清净”在佛教中也有要求,较多论述早期佛教思想的《长阿含经》卷第十五中即提到“三昧心清净”的概念。“满足”也是佛教提倡的,佛教反对的“三毒”中的第一项“贪”的反面就包括“满足”。释迦牟尼佛在创立佛教时也修过“苦行”,佛教后来虽反对极端化的苦行,但也还是主张通过艰苦的修行来磨练意志。“学习与诵读”佛教也有同样的要求,只是学诵的内容是佛教的圣典等。而“敬神”在佛教中相应的是对佛的敬仰或虔诚,佛教是不承认或敬奉最高创世神的。
《瑜伽经》八支行法中的第三、四、五支在佛教文献中也有类似内容。如《瑜伽经》中的“坐法”与佛教中的“结跏趺坐”等相应。《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中说:“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这在佛教的修行中是常见的。《瑜伽经》中的“调息”在佛教中有“数息”等与之相应。《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说:“数息欲令意定。虽数息,但不生恶。……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这也是佛教禅修中常用的方法。《瑜伽经》中的“制感”与佛教中的“摄护诸根”等相应。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一中说:“远离放逸,勇猛精进,摄护诸根。若眼见色不着色相,如实观察此色过患。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尔。若纵诸根,名为放逸;若能摄护,名不放逸,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瑜伽经》中的坐法、调息、制感与佛教中的这些相应内容,在论述细节上虽有某些差别,但在大的方面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控制心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瑜伽经》中的三昧状态及修行方法的论述对印度古代吠陀、奥义书等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提炼,构筑了较为系统的和有明确哲学观念作支撑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和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文献中的有关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古印度瑜伽修行的独特形态,成为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的特色内容,在世界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部分成果,项目批准号:12BZX051。
[2]参见[日]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116-118页。
[3]参见[日]木村泰贤:《印度六派哲学》,丙午出版社,1919年版,第243-247页。
(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
来源:《南亚研究》2012年第4期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佛学专题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