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这里还要谈谈所谓李贽受佛学影响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李贽接受了佛学的某些说法,特别是关于“妙明真心”、“清净本原”、“真空”等概念、范畴,那么,他的“真心说”与此又是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李贽批判地接受了后期禅学“作用即性”说,但不是佛教原来意义上的心性本体论。他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著名论题,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52] 这些思想同他的“百姓日用即性”以及“声色发乎性情”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具有强烈的世俗化的内容,这是心性情欲合一说。但是李贽紧接着又说:“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于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否则只在伦物上计较忖度,终无自得之日矣。”[53] 这显然是说,虽然穿衣吃饭、百姓日用即是人伦物理,但其真正的本源则是“真空”之性。因此,要在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那么,这个“真空”究竟是什么?
其实,他自己作了回答,这就是“空不用空”,“终不能空”。所谓“空不用空”,“谓是太虚空之性,本非人之所能空也”[54]。就是说,从本源上说,真空是“太虚空之性”,这不是人所能“空”的,如果人能够使其为空,就不是“太虚空”,也就没有什么奇妙,更不是什么“极则”了;但这“太虚空”又是“终不能空”,不仅人不能使其为空,而且它本身就在平常日用、穿衣吃饭之中,本无分别。“世间荡平大路,千人共由,万人共履,我在此,兄亦在此,合邑上下俱在此,若自生分别,则反不如百姓日用矣。”[55] 这同后期禅学所说的“平常心是道”、穿衣吃饭即是妙道的说法是完全一样的,它把绝对超越的性本体拉回到人世间,变成日常的世俗生活,失去了它的神圣性、绝对性。不同的是,后期禅学是对佛性本体论的反叛,李贽则是借助佛教语言对理学道德本体论的反叛,其根本目的,是否定伦理本体的存在。
这“太虚空之性”,也就是“妙明真心”、“清净本原”。他一方面说,吾身以及山河大地,“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耳”,如同“浮沤总是大海中一点泡也”;但另方面又说:“使大海可以空却一点泡,则真心亦可以空却一点相矣,何自迷乎?”[56] 他虽然接受了心本体说,以“妙明真心”为本体存在,但本体不离作用,正如大海不离浮沤一样;否则就是“自迷”。他进而指出:“若无山河大地,不成清静本原矣,故谓山河大地即清净本原可也。若无山河大地,则清静本原为顽空无用之物,为断灭空不能生化之物,非万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钱乎?……清净本原,即所谓本地风光也。”[57]“清净本原”就是佛教所谓“清静自性心”,既是心本体,也是性本体,但李贽所强调的是,清净本原不离山河大地、万事万物而存在,否则它就是“顽空”、“断灭空”,而李贽是反对“断灭空”的。因此,他提出山河大地即清静本原,清静本原即本地风光,从而把绝对超越的心本体同现实的具体存在合一了。正如“盐味在水,唯食者自知,不食则终身不得知也”[58]。清净本原就在百姓日用中,只能在百姓日用中见所谓清净本原。这实际上否定了清净本原的超越性、绝对性。因此,他断然指出:“我所说与佛不同,佛所说以证断灭空耳。”[59] 这说明,李贽虽接受了佛教的“真空”、“真心”说,但否定有所谓“断灭空”,其真实目的,则是为了否定儒家的道德形上论。
李贽心性论的另一特点是提倡个性,反对权威和盲从,这一点也超出了其他思想家。他公开提出,“人各有心,不能皆合”,应该各“随其资性,一任进道”[60],而不应该使人人变成一个面孔,遵从一种是非。“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61] 如果以权威之是非为是非,那就是以闻见道理为心,只能丧失“真心”、“真性”。人人皆有童心,人人皆有明德,这“是我自家固有之物”,不待依靠圣人经典而定其是非,是非出于我自己,人人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因此没有绝对的是非,这种是非是指价值观而不是真理观,是价值相对论而不是真理相对论。既然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因此,“人人皆可以为圣”,大家也都是平等的。“天地与我同根,谁是胜我者?万物与我为一体,又谁是不如我者?”[62] 这些思想对于冲破传统的束缚,从权威崇拜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具有积极意义。正因为如此,李贽本人被加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遭到了迫害。
[1]《传习录下》。
[2]《与杨和张子问答》,《王龙溪全集》卷十五。
[3]《与师泉刘子问答》,《王龙溪全集》卷四。
[4]《书累语简端录》,《王龙溪全集》卷三。
[5]《书累语简端录》,《王龙溪全集》卷三。
[6]《抚州拟岘山台会语》,《王龙溪全集》卷一。
[7]《性命合一说》,《王龙溪全集》卷八。
[8]《致知议辨》,《王龙溪全集》卷六。
[9]《易与天地准一章大旨》,《王龙溪全集》卷八。
[10]《太平杜氏重修家谱序》,《王龙溪全集》卷十三。
[11]《滁阳会语》,《王龙溪全集》卷二。
[12]《致知议略》,《王龙溪全集》卷六。
[13]《艮止精一之旨》,《王龙溪全集》卷八。
[14]《致知议略》,《王龙溪全集》卷六。
[15]《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16]《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17]《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18]《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19]《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20]《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21]《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22]《何心隐集·原学原讲》。
[23]《何心隐集·原人》。
[24]《何心隐集·仁义》。
[25]《何心隐集·论发》。
[26]《何心隐集·寡欲》。
[27]《何心隐集·辩无欲》。
[28]《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29]《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30]《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31]《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32]《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33]《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34]《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35]《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36]《夫妇论》,《焚书》卷三。
[37]《孔融有自然之性》,《续焚书》卷三。
[38]《答邓明府》,《焚书》卷一。
[39]《读律肤说》,《焚书》卷三。
[40]《读律肤说》,《焚书》卷三。
[41]《失言三首》,《焚书》卷二。
[42]《童心说》,《焚书》卷三。
[43]《童心说》,《焚书》卷三。
[44]《童心说》,《焚书》卷三。
[45]《答邓明府》,《焚书》卷一。
[46]《答耿司寇》,《焚书》卷一。
[47]《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三十二。
[48]《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三十二。
[49]《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三十二。
[50]《读史·贾谊》,《焚书》卷五。
[51]《杂述·因记往事》,《焚书》卷四。
[52]《答邓石阳》,《焚书》卷一。
[53]《答邓石阳》,《焚书》卷一。
[54]《答邓石阳》,《焚书》卷一。
[55]《答邓石阳》,《焚书》卷一。
[56]《杂述·解经文》,《焚书》卷四。
[57]《观音问·答自信》,《焚书》卷四。
[58]《观音问·答自信》,《焚书》卷四。
[59]《观音问·答自信》,《焚书》卷四。
[60]《答邓石阳》,《焚书》卷一。
[61]《答耿中丞》,《焚书》卷一。
[62]《念佛答问》,《焚书》卷四。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266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