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思想界
[111]潘清荫:《致汪康年》(2),《汪康年师友书札》(3),第2898~2899页。
[112]《本报章程》,《无锡白话报》第1期,1898年5月11日,告白页。
[113]《代售澳门〈知新报〉、天津〈国闻报〉、星加坡〈天南新报〉告白》,《清议报》第16册,1899年5月30日,告白页。
[114]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弢园文录外编》,第206页。
[115]王韬:《西国日报之盛》,《循环日报》1874年2月12日,第3页,转引自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版,第187页。
[116]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2卷第1期,1934年,第215页。
[117]《本报告白》,《新报》1876年11月23日,告白页。
[118]《三个办报之上海道》,上海通志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第322页。
[119]白瑞华:《中国近代报刊史》,苏世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第93~94页。
[120]《论新闻日报馆事》,《申报》1874年3月12日,第1页;《论日报》,《申报》1874年11月7日,第1页。
[121]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6册,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华书局,2006,第3179页。
[122]《复邹少牧山长》(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三日),《刘坤一遗集》第5册,中华书局,1959,第2176页。郭嵩焘也曾陷入与《申报》的纷争,Rudolf G. Wagner,“The Shenbaoin Crisis: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the Conflict between Guo Songtao and the Shenbao,” Late Imperial China,Vol.20,No.1,June 1999,pp.107-138。
[123]《与吴桐云》,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6,文海出版社,1983,第64页。
[124]《贷国债说》,《申报》1878年8月21日,第1页。
[125]《答杨石泉》,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5,第55~56页。
[126]《迭禁谣言》,《循环日报》1883年12月29日,第2版。
[12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21页。
[128]何启、胡礼垣:《中国宜改革新政论议》卷下,文裕堂,1895,第25~26页。
[129]《纪大私报》,《大公报》1902年8月27日,“中外近事”,第4版。
[13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71~172页。
[13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篇》,大华出版社,1973,第78~79页。
[132]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30页。
[133]《本馆告白》,《时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告白”,第1页。
[134]王舟瑶:《致汪康年》(2),《汪康年师友书札》(1),第56页。
[135]邹代钧:《致汪康年函》(56),《汪康年师友书札》(3),第2731页。
[136]王世儒编《蔡元培日记》上册,1897年3月19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60页。此为蔡元培在日记中提及的,沈曾植1897年曾应张之洞之聘主持两湖书院,想必了解一些情况。
[137]《抚辕批示》,《湘报》第16号,1898年3月24日,第64页。
[138]《论中国宜注意下流社会》,《中外日报》1902年10月19日、20日,第1版。
[139]姚公鹤:《上海闲话》,第126页。
[140]《上清帝第一书》(1888年12月10日),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集,第184页。
[141]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自序》,《校邠庐抗议》,光绪丁酉(1897)聚丰坊校刻,第2~3页。
[142]王韬:《重民》(下),《弢园文录外编》,第23页。
[143]如《条陈东南乡试事宜》,《申报》1876年5月6日,第3页;《辩论乡场条陈》,《申报》1876年5月24日,第3页。
[144]王韬:《上潘伟如中丞》,《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第206页。
[145]严复:《拟上皇帝书》,原载《国闻报》1898年1月27日~2月4日,分九次登完。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册,第61~77页。
[146]百日维新期间,严复蒙光绪召见。光绪问及严复得意之作,严即提到这通上书。光绪表示没有看过,要严复缮写一通进呈。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册,第61页。之后该文由总理衙门代奏。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406页。
[147]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孙宝瑄日记》中册,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六日,中华书局,2015,第544页。
[148]夏曾佑:《致汪康年》(72),《汪康年师友书札》(2),第1383页。
[149]范旭仑、牟晓朋整理《谭献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廿日,中华书局,2013,第329页。
[150]许恩普:《致时务报馆》,《汪康年师友书札》(4),第3612页。
[151]《南海康工部有为条陈胶事折》,《湘报》第16号,1898年3月24日,第61页。
[152]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第67~68、70~73页。
[153]《本馆告白》,《时务报》第16册,1897年1月3日,“告白”,第1页。
[154]《本馆谢启》,《时务报》第17册,1897年1月13日,“告白”,第1页。
[155]《札北善后局筹发〈时务报〉价(附单)》(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5册,第3317~3318页。
[156]《浙抚廖分派各府县〈时务报〉札》,《时务报》第18册,1897年2月22日,第11页。
[157]《湘抚陈购〈时务报〉发给全省各书院札》,《时务报》第25册,1897年5月2日,第7~8页。
[158]《贵州学政严通饬全省教官士绅购阅〈时务〉〈知新报〉札》,《知新报》第42册,1898年1月3日,第6页。
[159]《芷江时务总局劝购〈时务〉〈知新〉〈农学〉〈湘学〉各报公启》,《湘报》第105号,1898年7月7日,第419页。
[160]江标:《上陈宝箴》(五通)“其三”,汪叔子、张求会编《陈宝箴集》上册,中华书局,2005,第602页。
[161]《湘报馆章程》,《湘报》第27号,1898年4月6日,第106~107页。
[162]黄遵宪:《致汪康年、梁启超》(10),《汪康年师友书札》(3),第2335~2336页。
[163]邹代钧:《致汪康年》(19),《汪康年师友书札》(3),第2648~2649页。
[164]汪大燮:《致汪康年》(70),《汪康年师友书札》(1),第737页。
[165]汪大燮:《致汪康年》(72),《汪康年师友书札》(1),第742~743页。
[166]黄遵宪:《致汪康年》(27),《汪康年师友书札》(3),第2351页。
[167]瞿鸿禨:《致汪康年》(1),《汪康年师友书札》(3),第3100页。
[168]夏曾佑:《致汪康年》(66),《汪康年师友书札》(2),第1378页。
[169]叶澜:《致汪康年》(5),《汪康年师友书札》(3),第2606页。
[170]高凤谦:《时务报馆诸先生》(2),《汪康年师友书札》(2),第1610~1611页。
[171]高凤谦:《致汪康年》(9),《汪康年师友书札》(2),第1621页。《民权》一文指《时务报》第9册刊登的汪康年撰《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辟韩》刊于《时务报》第23册,署“观我生室主人来稿”,为严复1895年发表于天津《直报》的文字。
[172]叶瀚:《致汪康年》(48),《汪康年师友书札》(3),第2596页。
[173]梁鼎芬:《致汪康年》(42),《汪康年师友书札》(2),第1901页。“徐文”所指为《时务报》分多期刊登的徐勤所撰《中国除害论》。有关《时务报》论说的反响与回应,参见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第121~136页。
[174]谭嗣同:《致汪康年、梁启超》(7),《汪康年师友书札》(4),第3243页。
[175]张元济:《致汪康年》(10),《汪康年师友书札》(2),第1688~1689页。
[176]《请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折》(代宋伯鲁作,1898年7月17日),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第331页;徐致祥等撰《清代起居注册(光绪朝),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1987,第30904页。
[177]孙家鼐:《奏遵议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折》,《昌言报》第1册,1898年8月17日,第1页。
[178]汪康年:《跋》,《昌言报》第1册,1898年8月17日,第2页。
[179]《清德宗实录》卷405,光绪二十三年六月,《清实录》第57册,第290~291页。
[180]《清德宗实录》卷417,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清实录》第57册,第464页。
[181]《致长沙陈抚台、黄署臬台》(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六日),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第7403~7404页。
[182]《札北善局筹垫〈湘学报〉报资》(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六日),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5册,第3607页。
[183]《致长沙徐学台》(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一日),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第7582页。
[184]《致长沙陈抚台、黄臬台》(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一日),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思想界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549.html 文章来源:《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