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批评家雷达在重新审视“十七年”作品时谈到, 那些经典之作虽然有其时代局限, 如鲜明的政治色彩、革命情结、时代风云, 但字里行间却有一种磅礴大气, 而政治是铸就大气的灵魂。与之相对, 近三十年来, 艺术与艺术家貌似远离政治, 沉溺于小我之中, 只谈风月, 不谈风云, 也就失去元气淋漓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新闻传播学科。没有政治意识、政治眼光、政治胸怀的研究及著述看上去精致无比, 充其量自娱自乐, 而终将难成其大, 既不能“解释世界”, 更无法按马克思说的“改造世界”。就像社会学家黄平批评的实证研究:
现在所谓社会科学的伪科学化程度是比较高的, 它既没有文史哲的厚重, 也没有数学、物理学的那个形式。我自己身在其中, 我列过五个社会科学的“不三不四”:第一, 你讲故事不如记者来得快;第二, 不如文学家来得生动;第三, 不如统计局的数据来得准确;第四, 对体制的问题不如身在其中的官员体会深刻;第五, 不如当事人, 也就是普通老百姓, 对事情把握得准。于是就弄了一些社会学的概念往那儿一堆, 列出一些图表来骗人。 (苏力陈春声, 2009:p654)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来, 有思想、有头脑的学人日渐破除去政治化的迷雾, 越来越将学术研究同社会人生相联系, 同亿万人民的历史实践相联系, 特别是一批生机勃勃的博士论文, 更体现了传播与社会、学术与政治的血肉关联, 显示了非同一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体现了鲜明的文化自觉与学术自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动向, 也是赵月枝思考与著述的正果。
参考文献
[1]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2]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3]赵月枝.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新闻大学, 2008 (2) .
[4] 同上[3][5]汪晖.别求新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6]赵月枝.国家、市场与社会:从全球视野和批判角度审视中国传播与权力的关系——兼论中国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传播与社会学刊, 2007 (2) .
[7] 同上[1]
[8] 同上[1]
[9] 赵月枝.中国与全球资本:文化视野中的考量.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6.
[10]同[3]
[11] 苏力陈春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本文责编:hanzhiru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传播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452.html 文章来源:《新闻大学》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