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⑨《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⑩《习近平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人民日报》2015年5月8日。
(11)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293页。
(12)《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30日。
(1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14)《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
(15)《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光明日报》2012年12月6日。
(16)参见《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7日。
(17)参见《杭州峰会引领全球经济治理转型》,《光明日报》2016年9月7日。
(18)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65页。
(19)参见《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5月18日。
(20)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68—271页。
(21)同上书,第272页。
(22)参见阎学通:《历史的惯性》,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88页。
(2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73页。
(24)武寅:《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与中日关系》,《日本学刊》2016年第4期。
(25)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856页。
(26)同上书,第1192—1193页。
(27)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第1192页。林昶:《从“年谱”看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日本学刊》2007年第5期。
(28)张晓磊:《从习近平同志的涉日公开论述看中日关系的时代特征》,《东北亚学刊》2016年第5期。
(29)参见《习近平8年来关于中日关系的27次重要论述》,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813/c1002-27452834.html[2016-09-01]。
(30)参见《习近平8年来关于中日关系的27次重要论述》,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813/c1002-27452834.html[2016-09-01]。
(31)同上。
(32)《习近平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5月24日。
(33)参见《习近平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9/05/c_1119515029.htm[2016-09-06]。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456—457页。
(35)参见《习近平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5月24日。
(36)参见《习近平8年来关于中日关系的27次重要论述》,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813/c1002-27452834.html[2016-09-06]。
(37)参见《习近平8年来关于中日关系的27次重要论述》,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813/c1002-27452834.html[2016-09-06]。
(38)同上。
(39)《南京大屠杀档案》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关于大屠杀事件(1937年至1938年),第二部分关于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法庭在战后调查和审判战犯的文件(1945年至1947年),第三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的文件(1952年至1956年)。
(40)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68—269页。
(41)参见武寅:《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与中日关系》,《日本学刊》2016年第4期。
(42)参见《习近平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9/05/c_1119515029.htm[2016-09-06]。
(43)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8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1页。
(4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73页。
(45)姚树洁:《告别“好好外交”,一位海外学者眼中的习式外交攻略》,《人民论坛》2014年第2期(下)。
(46)参见《习近平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9/05/c_1119515029.htm[2016-09-06]。
(47)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围绕“日本发动战争并战败的责任应由谁来负”主题实施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67.3%认为是“陆海军的领导”,33%认为是“首相”,27.2%认为是“政治家”,19.3%认为是“天皇”,仅5%认为“民众负有责任”。参见:http://www.yomiuri.co.jp/special/70yrs/[2016-09-01]。
(48)杨伯江:《构建中日“新型国家关系”:双轮驱动下的合作共赢》,《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9期。
进入 杨伯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际战略思想 中日关系 中国外交战略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4610.html 文章来源:日本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