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中国史学史
⑥《导言》,谢保成《增订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页。
⑦张越《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位置与研究框架》,《河北学刊》2019年第1期。
⑧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29页。
⑨白寿彝《序》,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黄山书社1992年,第1页。
⑩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11)乔治忠《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7页。
(1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第29页。
(13)《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附录,第328页。
(14)《导言》,谢保成《增订中国史学史》,第9页。
(15)乔治忠《中国史学史》,第6页。
(16)《导言》,谢保成《增订中国史学史》,第5页。
(17)李振宏《开辟中国史学史研究新局面的思考》,《史学月刊》2012年第8期。
(18)《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附录,第334页。
(19)乔治忠《中国史学史》,第10页。
(20)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3页。
(21)参见:张越《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开展与深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6年卷;秦丽《章学诚与柯林武德史学思想比较之再思考——兼评余英时〈章实斋与柯灵乌的历史思想〉一文》,《史学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
(22)赵文宇《比较史学在杜维运清代史学史研究中的应用探析》,《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23)瞿林东《史学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
(24)朱政惠《中国史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四》,《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25)朱政惠《中国史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四》,《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2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42页。
(27)瞿林东《史学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
(28)张越《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位置与研究框架》,《河北学刊》2019年第1期。
(29)白寿彝《在第一次全国史学史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史学史论集》,第406页。
(30)乔治忠、杨柳整理《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手稿存真》,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31)乔治忠、杨柳整理《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页。
(32)乔治忠《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思考》,《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33)彭卫《〈历史学评论〉发刊词》,《历史学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页。
(34)《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强调》,《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第1版,2019年1月4日发布,2019年5月13日引用,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04/c1024-30502604.html。
(35)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进入专题: 中国史学史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1429.html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