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中国逻辑学
张清宇主编《哲学逻辑研究》(1997),撰著《弗协调逻辑》(2003),在弗协调逻辑领域内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徐明主要从事时态逻辑研究,与贝尔纳普等人合著Facing the Future: Agents and Choices in Our Indeterminist World(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在《符号逻辑杂志》和《哲学逻辑杂志》等一流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冯棉也出版多种哲学逻辑著作。
刘奋荣在其英文著作《关于偏好动力学的推理》中,用现代信息流和行动逻辑来发展一种整合性的新理论。她目前关注在社会背景下对信息流和决策做逻辑分析。王彦晶近年提出并推进了认知逻辑方面的一项综合性科研计划。
13. 逻辑哲学的逐渐兴旺
陈波出版了4部逻辑哲学著作:《逻辑哲学引论》(1990)、《逻辑哲学导论》(2000)、《逻辑哲学》(2005),以及《逻辑哲学研究》(2014,《导论》的修订扩充版),其中一些得到广泛阅读。他的《悖论研究》一书(2014)对悖论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考察,对其中一些悖论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2007年开始,他写英文论文、投国际期刊,迄今已在国际AHCI期刊发表20多篇英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属于逻辑哲学范围。
王路在《逻辑的观念》(2000)一书中认为,逻辑只是一门考察从前提必然得出结论的学科;其他所谓的“逻辑”,如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都不是真正的逻辑。
张建军是最早系统研究悖论的中国学者,出版了多种悖论研究著作,其中较有影响的是《逻辑悖论研究引论 》(2002,2014)一书。
任晓明和桂起权在《非经典逻辑系统发生学研究》(2011)一书中,对一些非经典逻辑系统做了发生学式的考察,得出结论:逻辑哲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形式系统内外的推理有效性概念是否恰当符合的问题。
14.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传入
1990年代,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被引入中国,翻译出版了很多相关的英文书籍。一些中国学者发表了不少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介绍性论文,出版了相关教科书,主要有:武宏志和周建武的《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2005,2010,2016),刘壮虎和谷振诣《批判性思维教程》(2006),杨武金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2009),董毓的《批判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2010),陈慕泽和余俊伟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2011)。
15. 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型
19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研究法律逻辑,但大都限于传统逻辑原理加法律和司法方面的例子。2000年以后,关于法律推理和论证的一些西方著作中译出版,一些法律学者进入法律逻辑研究领域。中国学者使用不同的资源或工具——如传统形式逻辑、数理逻辑、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论辩理论、法律推理和论证的理论、法理学和法哲学——去研究法律、司法侦查和司法审判等方面的逻辑问题。
16. 一些逻辑研究机构相继设立
1978年以前,中国缺乏专业的逻辑学研究机构。自1990年代起,国内很多大学相继成立逻辑研究所,如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1997),中国政法大学逻辑研究所(2002),南京大学现代逻辑和应用逻辑研究所(2003年),北京大学逻辑、语言和认知研究中心(2004),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2004),北京师范大学逻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2005),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2007),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2007),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2013)。
17. 中国逻辑学家开始走上国际学术舞台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国逻辑学界与西方逻辑学界处于近乎隔绝状态。40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逻辑学界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逻辑学者同他们的国际同行有了实质性交流,不少人在SCI、SSCI和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际著名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这是中国逻辑学界水准提升的最有说服力的标志。
结语
(1)前30年,中国逻辑学发展得比较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干预。处理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让学术归学术,政治归政治,彼此不要随意跨界,两者和平共处。
(2)中国逻辑学界70年历程表明:当与外部世界处于隔绝状态时,它本身的状态也相当不好;当打开国门去拥抱世界时,它自身的潜力被激活,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最大好处是:提供其他的可能性,展示另外的前景,来对已有的思想和学术起纠偏作用。若只让一枝独秀、一花独放、一家独霸,所带来的常常是学术上的停滞,甚至是死寂。要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4)由于中国在近代停滞和落后,在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接触中,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处于学生位置:别人探索和提出X,我们只学习和研究别人的X。现在,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别人研究X,我们研究别人怎么研究X,还要与别人一道去研究X,在X的研究上做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
进入专题: 中国逻辑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逻辑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