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39][美]马科斯·吉尔吉斯:《电子视觉监控与公共场所的合理隐私期待》,杨雅卉译,载张民安主编:《公共场所隐私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52页。
[40]张新宝:《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载《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
[41][美]安德鲁·E·塔利兹:《〈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在21世纪的发展》,王垚译,载张民安主编:《场所隐私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7页。
[42]王泽鉴:《人格权法:法释义学、比较法、案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241页。
[43]参见杨立新:《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271页。
[44]ReportoftheCommitteeonPrivacy (Younger Report),London: HM-SO, Cmnd5012,1972,para 38.
[45]Jerry Kang, InformationPrivacyInCyberspaceTransaction ,50 Stan. L. Rev.1193,1199(1998).
[46]王泽鉴:《债法原理(三)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47]郑贤君:《试论宪法权利》,载郑贤君主编:《基本权利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48]马特:《隐私权研究——以体系构建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
[49]389 U. S.347,351(1967).
[50]429 U. S.589(1977).
[51]132 S. Ct.945(2012).
[52]李延舜:《大数据时代信息隐私的保护问题研究》,载《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53]Jones, 132 S. Ct.956(2012)(Sotomayor, j.,concurring).
[54]Restatement (second) of Torts §652B.
[55]680 S. W.2d 524(Tex. Ct. App.1984).
[56]转引自[美]安德鲁·杰·麦克拉格:《打开隐私侵权的封闭空间:公共场所隐私侵权理论》,骆俊菲译,载张民安主编:《侵扰他人安宁的隐私侵权》,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7页。
[57]487 F.2d 986(2d Cir.1973).
[58]麦克拉格教授提出在判断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达到让一个有理性的人高度反感时,应参考以下因素:(1)行为人的动机;(2)侵扰行为的程度,包括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实施方式;(3)行为发生地的风俗和习惯;(4)是否征得他人同意;(5)他人是否明确表示反对过;(6)行为人是否将通过侵扰行为获取的他人肖像或其他信息予以公开传播;(7)获取的他人肖像或其他信息是否涉及法定公共利益。行为人只要符合上述七个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即可认定侵扰行为达到另一个有理性的人高度反感的程度。参见[美]安德鲁·杰·麦克拉格:《打开隐私侵权的封闭空间:公共场所隐私侵权理论》,骆俊菲译,载张民安主编:《侵扰他人安宁的隐私侵权》,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页。
[59]Restatement(Second) of Torts §652D cmt.b.
[60]Restatement (second) of Torts §652D.
[61]Peter B. Edelman, Free Press v. Privacy: Haunted by the Ghost of Justice Black, 68 Tex. L. Rev.1195,1198(1990).
[62][美]尼尔·M·理查德:《论隐私侵权法的局限性》,廖嘉娴译,载张民安主编:《公开他人私人事务的隐私侵权》,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63]Shulman v. Group W Prods, Inc.,955 P.2d 469,485-486(Cal.1998).
[64]该部分内容可参阅欧洲人权法院网站颁布的判决书,http://www.bailii.org/eu/cases/ECHR/2004/294.html, 2017年7月16日访问。
[65][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期刊名称】《法学论坛》【期刊年份】 2018年 【期号】 6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