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七言诗
三是对新题歌行的“篇”体的贡献:七古和五七言杂古大体上一直是在旧乐府颗中发展的.但齐梁的五七言杂古和七古都对乐府古题的范围有所突破。五七言杂古中如沈约《八咏诗》、萧纲《杂句春情诗》《拟古诗》《伤离新体诗》;戴高《度关山》、萧综《听钟鸣》、《悲落叶》,温子升《捣衣诗》、卢思道《后园宴诗》《听鸣蝉篇》,张正见《神仙篇》,颜之推《和阳纳言听鸣蝉篇》,炀帝、王胄的《纪辽东》等等。七古中的非乐府题如王融所作类似佛教口诀的《努力门诗》《回向门诗》;刘孝威的《拟古应教》;沈约的《上巳华光殿诗》;以及沈君攸、萧诠、阳缙、贺循、阮卓等人的“赋得”诗。从这些题目的比较来看,七古的非乐府题诗脱离了乐府的性格,主要用于应酬,较少抒情意味,而五七言杂古比非乐府题的七古保留了更多的乐府抒情特质,而目都具有歌辞性题目,有些已经用“篇”冠题,这对隋及初唐以“篇”诗为代表的七言新题歌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鲍照之后,以七言为主导的杂言古诗虽然还有三五七言和三三七体等其他形式,但是五七言杂古成为杂言古诗的主流,和七古的亲缘关系在齐梁陈隋诗里也最为突出。因此传统诗学里所谓的杂古实际上主要指以七言为主导的杂言,尤其是齐梁以后蔚为大观的五七言杂古。这就是“杂古”归入“七古”之一类的基本原因。但这种归类是刘宋以后七言古诗转型的结果,并不适合晋宋以前的七言旧体以及杂言体。因此“杂古”归入“七古”应以鲍照的《拟行路难》组诗为时代分界。
注释:
[1]如萧涤非先生认为:“乐府中之七言歌诗,……至鲍明远氏出,更别出机杼,自成一格,所以《行路难》十九首,下开隋唐七言歌行之先路,为七言演进中之又一大转变。”《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138页。
[2]如胡应麟说:“元亮、延之,绝无七言,康乐仅一二首,亦非合作。歌行至宋益衰,惟明远颇自振拔,《行路难》十八章,欲汰去浮靡,返于浑朴,而时代所压,不能顿超。后来长短句实多出此。”见《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内编卷三第45页。
[3]参见笔者:《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及其生成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9页。
[5]参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的晋代民间歌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86 -798页。
[6]《晋书•刘曜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94页。
[7][8]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798 、80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925页。
[10]参见拙文《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11][12]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936、1253页。
[13]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254页。
[14][15][16]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6 -218, 221, 224 -243页。
[17]参见拙文:《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8]《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6页
[19]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20][21][22][23][24][25]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978、 1873、2666、 2698、2213、 2637页。
[26]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9页。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8年3月
进入专题: 七言诗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3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