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
信访制度作为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历来毁誉参半,誉者“拊掌颂之”,詈者“鸣鼓而攻之” 。近现代中国,有其独特的问题及复杂性 ,对于不同的制度安排,不同话语具有各自的解读。无论政见之异如何之大,在面对社会维稳支出居高不下 ,中国信访总量持续的高位运行 ,“千方百计上京城”的上访者在“幸福路” 上遇见安元鼎们的时候,我们都不禁要发问:中国信访制度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最新文章
- 周庆智:信访论纲:一个权利观念史的文化解释2022-06-17
- 李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创新时代信访工作新局面2022-04-30
- 信访工作条例2022-04-08
- 封蔚然: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信访功能论2021-03-31
- 卢超:行政信访法治化改革及其制度悖论2019-04-30
- 刘正强:舒缓“访”务困境的政治愿景2018-09-26
- 汪庆华: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信访终结与寻衅滋事2018-08-22
- 汪庆华: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信访终结与寻衅滋事2018-08-20
- 刘正强:中国访民的理想型2018-03-22
- 马原:基层信访治理中的“法治”话语冲突2018-02-06
- 刘行:涉法行政信访诉讼化与行政审判职能定位2017-12-07
- 于水 徐亚清 姜凯宜:信访的话语转向:历史与治理2017-09-18
- 贺雪峰:无理上访的道理2017-09-08
- 袁刚:从“谤木”到“华表”2017-05-16
- 桂华:论法治剩余的行政吸纳*2017-03-21
- 陈柏峰:偏执型上访及其治理的机制2016-11-28
- 刘正强:被“政治正确”裹挟了的信访制度为何屡遭“熔断”2016-11-25
- 刘正强:信访:中国式法治话语的悖谬2016-11-21
- 陈柏峰:信访制度的功能及其法治化改革2016-11-10
- 刘正强:山寨“法治”及其法权想像2016-11-03
- 刘正强:国“访”焦虑的政治化解2016-10-31
- 刘正强:“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2016-06-25
- 秦小建:信访纳入宪法监督体制的证成与路径2016-06-25
- 张振华:上访还是上诉:中国冲突管理制度建构的二元逻辑2016-06-17
- 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废除信访制度?2016-05-02
- 何国强:论涉法涉诉信访治理的法治化2016-04-30
- 于建嵘:机会治理:信访制度运行的困境及其根源2016-03-16
- 贺雪峰:农民上访为何会成为问题2016-03-05
- 陈柏峰:偏执型上访及其治理的机制2015-12-31
- 杨建顺:以法治思维完善信访制度2015-11-09
- 章志远:从国家治理法治化看信访制度转型2015-10-22
- 方明: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2015-10-14
- 克罗艾·傅华萨:民主的诡计:中国式抗议2015-09-10
- 刘正强:政治、法治与治理——国家与社会治理的信访语境2015-08-22
- 杨建顺:从“缠访入县志”谈完善信访实效性保障机制2015-08-02
- 刘正强:扩展型信访:对中国信访僵局的一个基础性解释2015-07-22
- 李贺楼 曹峰:信访活动中非制度化行为的逻辑2015-07-14
- 王浦劬:以治理民主实现社会民生 2015-07-03
- 王浦劬 龚宏龄:行政信访的公共政策功能分析 2015-07-03
- 田先红:信访渠道“越疏越堵”成因析2015-07-03
- 夏金莱:法治视野下对信访受理范围的再思考2015-06-25
- 汪永涛 陈鹏:涉诉信访的基本类型及其治理研究2015-05-03
- 李栋:信访制度改革与统一2015-03-08
- 韩家亮:古罗马信访系统的启示2015-02-03
- 刘正强:重建信访政治——超越国家“访”务困境的一种思路2015-02-02
- 刘国乾:行政信访处理纠纷的预设模式检讨2014-11-16
- 田飞龙:从“死磕”个案走向普遍正义2014-10-31
- 晨曦:“海里”来了信2014-09-15
- 刘正强:国家治理的“访”务困境2014-03-25
- 田飞龙:诉访分离如何从“我有冤”到“我有权” 2014-03-22
- 刘正强:信访的“容量”分析——理解中国信访治理及其限度的一种思路2014-02-07
- 田飞龙: “大信访小复议” 格局亟待扭转2013-12-28
- 石发勇:人大信访:中国信访改革2013-12-10
- 袁刚:政府权力都关进了笼子,谁还愿老找政府信访?2013-09-23
- 李连江:信访制度被过度政治化2013-09-19
- 封丽霞:中国人为什么“偏好”上访?——一个法文化视角的观察2013-09-01
- 李克军:信访制度亟待改革2013-08-06
- 叶笑云 丁秉:“信访”意涵探析2013-07-30
- 闵杰:“网上信访”助推信访改革2013-07-12
- 杨建顺:畅通信访渠道回归信访价值本位2013-07-03
- 张宗林 张建明 刘雯: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2013-06-18
- 胡建淼:信访制度的改革出路在哪里2013-06-03
- 胡建淼:信访制度改革的出路在哪里2013-05-27
- 姬亚平:我国信访制度的法治走向2013-05-21
- 杨小军:信访改革应重视的关键词2013-04-22
- 刘霜:涉法涉诉信访困局的破解路径2013-03-13
- 章明锋 居晓莉:化解重点涉地信访之对策2013-03-13
- 吕普生:中国行政信访的体制结构及其改革2013-01-31
- 田先红:基层信访治理中的“包保责任制”:实践逻辑与现实困境2013-01-15
- 容志:生成逻辑与路径选择:信访困局的政治学分析2012-12-21
- 环球时报:舆论不应将信访难题故意简单化2012-12-07
-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和出路2012-11-23
- 陈世和:探寻宁波等群访事件的“解脱道”——上访问题的前世与今生2012-11-12
- 华佳:浅析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2012-11-02
- 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2012-10-28
- 韩晓龙:信访制度法律问题研究2012-08-08
- 宋心然:论人大常委会在涉诉信访工作中的功能2012-07-17
- 田先红:如何走出“信访治理内卷化”困局?2012-07-01
- 祁得春 余慧玲:保障民生:完善和改革信访制度2012-06-13
- 马怀德:“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值得高度警惕2012-05-30
- 胡夏冰:案结为何事难了——怎么看涉诉信访源头治理2012-05-29
- 于宁:信访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之路2012-05-28
- 史全增 查志刚:论宪政视角下信访制度的功能2012-05-03
- 沈彬:世上已无“吴远秀”2012-04-20
- 任剑涛:信访制度是否适应时代潮流2012-04-02
- 陈宏:现行信访制度亟需改革与突围 2012-03-12
- 吴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信访治理2012-03-04
- 孙大雄:信访制度功能的扭曲与理性回归2012-01-31
- 刘平:单位制的演变与信访制度改革——以信访制度改革的S市经验为例2012-01-18
- 刘涛:信访改革中的群众路线2012-01-10
- 秦小建:压力型体制与基层信访的困境2011-12-28
- 童之伟:信访体制在中国宪法框架中的合理定位2011-12-20
- 干部下去了,民意上来了——重庆“大下访”纪实2011-12-13
- 杨支柱:如何截断“上访”之根2011-12-12
- 韩雨亭:党校的一节“维稳课”2011-12-02
- 张国栋:信访局里的“学习班”2011-11-25
- 湛中乐 苏宇: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2011-11-06
- 容志:信访制度遭遇困境的根源在于权力过分集中2011-11-02
- 崔凤军:信访局该不该撤销?2011-10-17
- 国务院信访工作条例2011-10-14
- 杨瑞龙 尹振东 桂林:上访与对地方官员问责: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2011-10-13
- 贺雪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三层分析——以农民上访为问题意识之来源2011-10-08
- 田先红:为什么上访会越来越难治理2011-09-26
- 田文利:信访制度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原则的承接性研究2011-09-17
- 赵树凯:大接访能否化解基层根本冲突2011-09-13
- 徐凯 李微敖:维稳机器2011-09-07
- 赵树凯:从信访制度看社会稳定机制2011-09-05
- 王锴 杨福忠:论信访救济的补充性 2011-08-25
- 石龙洪:上访者和政府“爱”信访的逻辑2011-08-20
- 郑戈:如何走出上访怪圈2011-08-05
- 姜明安:信访制度及其解决争议的机制应该创新2011-07-06
- 丁礼庭:上访及群体性事件在现有体制下无法解决2011-06-02
- 叶铭葆:探寻上访之路的起点2011-06-01
- 桂华:基层治理视域中的农民上访问题研究2011-05-13
- 柯汉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涉检信访工作2011-05-07
- 陈锋:维权还是出气?2011-05-04
- 童之伟:信访体制与中国宪法2011-03-28
- 化解社会矛盾 须让监督制度、法规代总理查岗2011-01-27
- 田先红: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2011-01-18
- 焦长权:政权“悬浮”与市场“困局”:一种农民上访行为的解释框架2011-01-18
- 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2011-01-18
- 吴超:新中国六十年信访制度的历史考察2011-01-03
- 杨涛:上访村长死因成迷与法律安全的沦丧2010-12-30
- 范忠信:信访中国的法治忧思2010-11-24
- 安元鼎:北京截访生意经2010-09-29
- 斯伟江:安元鼎的四只脚2010-09-25
- 林海 张一龙:保安公司专职截访 发现独特商机拟开辟新市场2010-09-25
- 安元鼎:北京截访“黑监狱”调查2010-09-25
- 陈友德:从官夫人被打看变了味的信访制度 2010-07-24
- 赵树凯: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2010-06-23
- 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2010-06-23
- 张鸣:缠访的纪录是制度的悲剧 2010-06-16
- 于建嵘:司法改革是治理“民告官”案上访难题的基础2010-05-28
- 刘洪波:稳定怎么成了“政府消费品”?2010-05-13
- 韩寒:陌生人的来信 2010-04-06
- 于建嵘:信访问责的制度反思2010-03-11
- 王耀东:社会转型期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2009-12-08
- 李昌平:没有农民愿意“越级”上访2009-10-09
- 张鸣:上访热如何降温?2009-09-24
- 秋风:在民众与中央政府间建立直接联系2009-09-13
- 于建嵘:警惕信访制度进一步异化2009-09-12
- 张泰苏: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2009-07-22
- 石书军:村民代表大会机制:破解涉“公”信访案件的一把钥匙2009-06-23
- 刘放生:信访部门要去权力化2009-06-23
- 于建嵘:花钱买不来稳定2009-06-23
- 于建嵘:信访制度改革需要新思维2009-06-20
- 于建嵘:大学“信访专业”应研究啥 2009-06-15
- 李昌平:现在的农民为何“爱”上访2009-06-09
- 于建嵘:国家信访局官员常驻省市不值得期待2009-06-07
- 杨涛:上访扰乱的是潜规则下的官场秩序2009-05-27
- 于建嵘:警惕信访制度的进一步异化2009-05-18
- 秋风:法院为何比信访更不靠谱2009-05-05
- 秋风:“截访”风盛行凸现体制弊病2009-04-23
- 李奋飞:“老上访专业户”的精神疾病是从哪里来的2009-04-22
- 于建嵘:总理亲自接访又如何?2009-04-09
- 尹利民:信访研究的进路及反思:框架与方法2009-02-13
- 于建嵘:侵犯信访公民合法权利的制度根源是什么?2008-12-29
- 孔庆东: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信访被殴2008-11-07
- 于建嵘:谁在承受截访的成本?2008-07-23
- 旷烛:中国信访制度的十大危害2007-02-04
- 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河北农村村民上访调查2006-12-25
- 季卫东:落实信访条例还应另辟蹊径2006-12-17
- 赵晓力:还有谁需要信访?2006-10-18
- 李俊: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2005-09-20
- 左卫民 何永军:政法传统与司法理性——以最高法院信访制度为中心的研2005-09-20
- 赵晓力:信访的制度逻辑2005-09-11
- 王怡:法治如何中国? ——在“下乡”与“上访”之间2005-08-27
- 陈玉明:对一份上访材料的社会学分析2005-08-15
- 喻中:异哉,所谓“涉诉信访”问题者2005-08-14
- 新华网:法制化、规范化是信访的必由之路2005-08-02
- “面子困局”——为信访矛盾研究引入一种分析框架2005-08-01
- 于建嵘: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围绕《信访条例》修改的争论2005-08-01
- 季卫东:上访潮与申诉制度的出路2005-06-27
- 张英洪:和谐社会中的信访权2005-06-26
- 赵晓力:谁更需要信访?2005-06-14
- “20余天接访 7万多起”说明了什么2005-06-12
- 陆维福:信访制度是公众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2005-06-10
- 陆维福:谈信访制度改革2005-06-06
- 林伯海:信访资源的整合与信访制度创新浅谈2005-05-18
- 旷烛:新《信访条例》实施当前急需要解决三大问题2005-04-26
- 轩明飞:“城中村”上访:问题的三重困境2005-04-20
- 李连江:信访制度的缺陷与政治认受性流失2005-03-24
- 田文利: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2005-03-07
- 胡扬:《国务院信访条例》的基本精神及其反思2005-03-02
- 李新华:现阶段中国信访制度创新的问题与改革取向2005-03-02
- 高武平:信访制度存废辨——兼谈中国信访制度的变革之道2005-02-23
- 程红根:疑难信访积案何以终结了断?2005-02-21
- 旷烛:从社会公共治理的瑕疵谈信访制度的改革2005-02-14
- 解读2005《信访条例》2005-01-31
- 林鸿潮:试论信访的功能收缩与制度重构2005-01-21
- 郭宇宽:悲愤的朝圣之路——上访者群体调查及对造成上访的制度文化土壤2005-01-20
- 袁方成:公民权利与法治框架下的信访制度改革2005-01-18
- 《信访条例》(2005)2005-01-18
- 林鸿潮:警惕扬汤止沸变成火上浇油2005-01-14
- 姜明安:信访制度及解决争议的机制亟待创新2004-12-29
- 梁京:“上访”制度改革的困境2004-12-07
-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2004-12-05
- 信访制度实行50多年走到制度变迁关口2004-12-02
- 郎平平:信访制度改革须同司法体制改革相协调2004-12-02
- 黄钟:信访制度应该废除2004-12-02
- 陈波:“信访洪峰”考验“稳定大堤”2004-11-30
- 陈柏峰: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2004-11-28
- 茹继田:现行信访体制需要彻底有效改革2004-11-25
- 傅国涌:也说信访制度改革2004-11-25
-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2004-11-24
- 信访改革引发争议2004-11-22
- 郑卫东:农民集体上访的发生机理:实证研究2004-09-12
- 于成玉:“截访”已经截走了什么?200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