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一个哲学与社会学概念,与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相对,是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公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参与公共事务而不受干涉。此概念是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最早提出的,但由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公共领域的定义是:“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
最新文章
- 刘作翔:公域和私域界限的法理省思2020-06-28
- 罗威廉:近代中国之公共领域2020-02-06
- 石佑启 陈可翔:论互联网公共领域的软法治理2018-09-09
- 孙阳:论公共领域的功能实现2018-02-22
- 田小军:AI时代的数据之争与公共领域界定2017-12-22
- 许纪霖:张謇与晚清士绅公共领域2017-05-14
-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为什么诞生在上海?2017-03-19
- 陈映芳 龚丹:私域中的劳动和生活2016-06-26
- 冯婷:通向“恶的平庸性”之路2016-06-22
- 威廉·史密斯:公民不服从与公共领域2016-05-19
- 马长山:网络反腐的“体制外”运行及其风险控制2015-01-07
- 杨万江:儒学的公共精神及其在公共领域的作用和贡献2014-12-29
- 伍勤:李银河:公共领域是荒岛,我将在此战斗2014-12-07
- 董广安 刘思扬:“双微”环境下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失范与对策2014-12-07
- 熊光清: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话语民主的新发展2014-10-10
- 周永坤:Civil Society的意义嬗变及其内在逻辑2014-08-08
- 陈弘毅:市民社会理论的启示2013-08-31
- 徐晓军:迈向社会建设主导的社区治理2013-07-24
- 吴靖:精英控制互联网议程的机理分析——资本裹挟下的网络公共领域“单2013-07-19
- 陈廷湘:政治空间结构的转换与辛亥革命党人建国理论与实践的演变2013-07-09
- 郭彦森:网络公共领域研究中的“哈贝马斯依赖”现象评析2012-12-25
- 道格拉斯·凯尔纳:公共领域与批判性知识分子2012-12-24
- 陶东风:阿伦特的自由观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启示2012-04-08
- 王晓升:“公共领域”概念辨析2012-02-18
-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 2011-09-19
- 刘晨:试论官方微博对公共话语权的影响2011-08-30
- 吕新雨:“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重读韦伯2011-08-15
- 熊光清: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影响——话语民主的视角2011-06-26
- 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2011-03-31
- 郭为桂:寻找失落的革命精神:古典共和主义的理路2010-12-29
- 杨国荣:个体之域与公共领域——以成己与成物过程为视域2010-11-11
- 张健:公民社会:概念的语言分析及解释框架2010-04-01
- 哈贝马斯: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2010-03-06
- 江宜桦:公共领域中理性沟通的可能性2010-02-08
-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2009-09-06
- 陈兵:政府的 “造山运动”:有限政治与无限媒介2009-06-30
- 倪明胜:从“小众”走向“大众” ——网络时代博客传播的理论逻辑 2009-06-03
- 蔡英文:公共领域与民主共识的可能性2009-03-18
- 李丁赞: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2009-03-15
- 展江:警惕传媒的双重“封建化”2008-12-18
- 赵月枝:国家、市场与社会2008-09-25
- 陶东风:“艳照门”事件显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2008-02-12
- 韩震:公共领域与社会和谐2007-09-05
- 江宜桦:公共领域中理性沟通的可能性2007-06-11
- 肖滨:理解公共领域:文本与导读2005-08-09
- 刘伟:当前我国公共领域的特征分析2004-07-04
- 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200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