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李涛 所有专栏
李涛
 
李涛
 
李涛(1985.11),四川省绵阳市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国资博士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广西钦州学院兼职教授。任国际学术辑刊《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执行主编,教育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资助项目”《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年度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编,《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编委。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Hommers & Migrations” (法国)、《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行政管理》、《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人文杂志》、《学术界》、《战略与管理》、《改革内参》、《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文摘》、《教育学文摘》等全文转载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课题5项,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主要作品:《底层社会与教育》(专著)、《中国乡村教育的社会学解释:“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底层的“少年们”:中国西部乡校阶层再生产的隐性预演》、《中国城乡底层教育公正的政策研究:基于社会分层的视角》、《中国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后亟待预防的三重风险》、《中国语境下的“大师”追问:一个批判性解读》等。


实践哲学中的自然、习惯与理性——亚里士多德论品德培养机制
李涛 邬志辉 周慧霞 冉淑玲:“十四五”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教育扶贫战略研究
网络游戏为何流行于乡童世界
李涛 邬志辉:农村校舍闲置难题破解:思路与策略
中国留守儿童:“惩戒术”与“关爱体系”
李涛 邬志辉:座次、身份认同与职业选择
中国乡村教育的社会学解释:“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
李涛 邬志辉:异地高考背后:中国公共政策博弈的困局
底层的“少年们”:中国西部乡校阶层再生产的隐性预演
农村教育何日重获话语权
政策误区让农村教师岗位成过渡
撤点并校如何在执行中走样--一个西部农业县教育布局调整的30年
乡村底层瞧不上“就近入学”
底层乡校:回不了的乡 入不了的城
乡间底层孩子的日常抗争
“就近入学”政策背后的社会学观察
探秘乡间底层孩子的日常“江湖”
李涛 邬志辉:别让新“读书无用论”撕裂乡土中国
李涛 邬志辉:“读书无用论”是实实在在冲击村落社会的真命题
“文字”何以“上移”?——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学观察
中国教育公平亟待深度范式转型
中国语境下的“大师”追问:一个批判性解读
作为“庶民研究”传统的元概念:理解葛兰西的“subaltern”
底层中国的教育公正——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城乡教育公共政策研究
李涛 邬志辉 李茜:中国“异地高考”政策开放的深层困局
“中国梦”的真正形塑:转向“底层”关怀的思想逻辑与理论表达
李涛 邬志辉:中国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后亟待预防的三重风险
李涛 邬志辉: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争论的背后: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李涛 邬志辉:再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中的几项议题
中国城乡底层教育公正的政策研究:基于社会分层的视角
李涛 邬志辉 邓泽军: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统筹什么?改革什么?
李涛 邬志辉: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以重庆市为例
归去来兮?:匿影缠绕中的现代政治哲学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
李涛 邓泽军:国际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脉络、治理模式与决策参考
李涛 姚俊:建构面向
教育公平:符号、工业化、“拟真”与乌托邦
教育发展的符码政治哲学批判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治理:农民视角下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
李涛 宋玉波: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全景透析:从历史到现状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教育公共治理
李涛 邬志辉:“重庆模式”的思想性格:底层政治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探索
大师的衰落:今日渐行渐远的中国“传说”?
学术资本主义:一场被资本意淫的政治狂欢

欧阳日辉 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印度为何对美“印太战略”反应冷淡
疫情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重在综合施策
高考与新民
直面压力:不同学历者的需求与选择
以多重逻辑调整村校布局
西部农村教育治理新困局——“中心校”管理模式调查
我们何以承继杜润生先生的思想遗产
底层教育梦:多数穷孩子早在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
乡村教育需要留住“精神之根”
离土中国与村落教育
虎妈式焦虑如何破解
青年易被错贴“崇洋媚外”标签
血友病人学籍之争需制度破题
勿给“90后”乱贴标签
90后研究:误区与反思
对学校的抱怨能否变成支持的力量
单向度责难“超级中学”有失公允
农村小学调整要从重效率转向顾个体
李涛 邬志辉:让乡村教师职业“香”起来
保护幼童举措少一点“城市取向”
“校车”沦为“公厕”?——勿用公益捆绑道德!
乡村教育路在何方
乡村教育的出路不是简单“回归乡土”
中国学界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批评?
被“惩戒”的假日与被“规训”的幸福
高校学术评价不宜简单采用“代表作”制
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的提出
民众为何不再是知识的消费者?
三论“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是伪命题
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
李涛 邬志辉:教育政策设计需升级换代
应对公共危机需要学者担当
哲学社会科学界“走转改”要避免“追风”
再论"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是伪命题
高度学科化有碍中国学术发展
李涛 邬志辉:“重庆模式” :民生导向型的底层政治学实践
今日中国为何患上“大师臆想症”
“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是伪命题

吴边 “酶”力无穷
底层乡校教育惩戒权失落后,老师对“差生”故意无视
李 涛: 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相互体罚才能维持纪律
建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公共保障体系
流动的音符还是游弋的病毒?

当农村寄宿学校成为底层再生产空间,如何科学地关爱留守儿童

Q&A with Sociologist Li Tao on Youth Gangs in Rural China

李涛 底层少年:农家子弟如何沦为“先天不足、后天更弱”的弱者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