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经典爱情的相关文章
刘军:经典爱情
经典小说相对于现代小说,一般要好读一些,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模式的小说,因为对于写实性的追求,所呈现的艺术世界,往往与我们今天的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理解起来很容易,也往往会生出莫名的亲切感。爱情是文学中不朽的主题,我们今天所能够遇见和预见的爱情故事,往往在经典小说中多有展现。有时,对比这种艺术与现实的的距离,可以使我们对 更多...
刘瑜:从经典到经验
时不时有小朋友问我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正好《南方周末》约写一篇个人读书体验,算是一并作答。可算经验,也可算教训。我至今仍然记得98年左右的一次阅读噩梦。当时我在读的是普兰查斯的《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中译本,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还是作者本人文笔极晦涩,总之阅读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寸步难行 更多...
秋风:反经典的经典解读标本
孔子突然热起来了。于丹女士在说什么,不是十分清楚,因为没有读过她的畅销书。但李零教授的著作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就像很多论者所说,李零以其杰出的语言、历史功底,为阅读《论语》提供了一个可信的文本。不仅如此,李零在解读过程中,也是议论横生,甚至大讲俏皮话。《丧家狗》一书读来,或许竟然比于丹女士的畅销书更轻松。不过,恰恰是这些 更多...
李欧梵谈经典的阅读和重读
石剑峰采访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先生率华语世界的十多位知名作家学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经典3.0”宣讲团,希冀用名人效应掀起华语读者重读经典的热潮。在第一站香港书展站上,著名学者李欧梵先生挑选的经典是晚清小说《老残游记》,他给这部并不起眼的小说加的定语是“帝国末日的文化山水画”。作者刘鹗在小说自叙中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 更多...
张鸣:谁的红色,何来经典?
八个“样板戏”和文革中诞生的一些文艺作品,被称为“红色经典”,已经很有些日子了。前一阵某些“红色经典”被网上“恶搞”,还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有劳有关单位,下令禁止。也不知是国人记性太差,还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在20年前,这些作品还几如过街老鼠,即使不是人人喊打,至少也没有人敢公开拿出招遥记得那时候许多老干部和老资格的文 更多...
王岳川:走近经典并创新经典
“经典”在中国历来是一个“大词”。无论如何,它所具有的神圣性和标准性使其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话语权、一种使一切非经典力求超越自身而向上跃升的动力。然而近二十年来,经典似乎也走下了“神坛”,变得不那么至高无上,不那么可望不可即。其僵硬的边缘已开始软化、相对化,甚至在商品大潮中还不断被消费化、炒作化。如今,似乎已不再有文化经典 更多...